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後,頻頻陪侍李登輝視察災區的軍事首長,上從參謀總長湯曜明、總政戰部主任曹文生、陸軍總司令陳鎮湘、軍管區司令金恩慶、聯勤總司令楊德智、副參謀總長鄧祖琳、陸軍副總司令宋川強、軍團司令高華柱,下至侍衛長蔡漢明或副侍衛長李翔宙、陸航部張行宇等將領,幾乎都曾伴隨李多次進出災區訪查災情。
而副總統連戰、行政院長蕭萬長進出災區時,亦有多位將領陪侍簡報災情。在府、院之間頻頻視察災情時,位居軍系大家長的國防部長唐飛,非但沒有陪伴李、連、蕭視察災情,甚至連慰問受災眷村之事,均委請總政戰部副主任陳興國代勞,直到災後十五天,唐才在陳鎮湘、曹文生陪伴下,前往災區視察。
其實唐飛未於災區現身的真正理由在於現行國防組織體制的運作,其中最高統帥李登輝既已介入救災與重建工作,則國防部至多僅能按照最高統帥指示,於短期內制定政策,盡力協助救災部隊執行救災與重建的工作。此因依據「救災視同作戰」的指示,國防部與參謀本部的分工,部本部管政策及各項資源的籌措,而參謀本部主管作戰執行。於今救難部隊係隸屬參謀本部,為免政出多門及指揮協調發生問題,唐飛均授權部屬執行參謀本部的救災工作。
其次唐飛係空軍出身,他雖擔任過參謀總長,但未滿一年即調任國防部長;故而唐對陸軍指揮系統運作,不見得比湯曜明熟悉。由於湯出身陸軍系統,長期待在作戰指揮系統任職,對陸軍指揮系統運作和對參與救災將領的熟識度絕對超過唐飛,兼以湯個人有「救災」經驗,如湯任八軍團司令,時逢南部第二次「八七水災」,湯於時任參謀總長劉和謙指揮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即完成救災及善後工作。之後湯任陸軍總司令,因賀伯風災肆虐,造成中部地區土石流事件,湯指示時任軍團司令宋川強處理災變頗具成效,為他博取「救災總司令」美名。
接連多次災變,湯均親身參與實際的救災工作,以經驗來說,湯絕對超飛唐。更何況湯處理的救災均是大災變,練就湯對處理災變的應變能力,軍系無人能出其右。所以在集集大地震發生不久,湯的應變措施及能力頗受李登輝賞識,之後,李帶湯頻頻進出災區解決問題或調兵遣將支援救災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唐飛在台北也沒有閒著,他每天都聽取幕僚的災情報告;尤其在緊急命令頒布及行政院公布諸多的災後重建政策,唐均親身參與災後重建政策的制定,如災區民眾兵役問題、災區重建國防部所需籌措資源問題、救災部隊心理復健問題,國防預算因財政緊縮所產生的資源調配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在短期內必須完成,唐飛壓力之大恐不下於湯曜明。
至於湯所面對的問題,乃是救災與災後重建問題,在在均需軍方支援,故而除外島兵力尚未進入動員階段外,其餘本島兵力的調配,幾乎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嚴重影響到國防戰備的運作。尤其在緊急命令頒布後,軍方一度向李登輝簡報,考慮徵召後備軍人參與災後重建工作。然而災後重建時間至少在三、四年以上,如此一來勢必影響到民眾生活,由於茲事體大,李登輝目前還未接受軍方的提議。
嚴格說來,這次集集大地震對唐飛、湯曜明及軍方而言,均是一項難得的考驗。也許是不諳民情,湯曜明在災區數度發表談話,由於官氣十足,引來不少批評。尤其是總統前導機吹倒一棵大樹,壓死一位女童,湯曜明的發言也令災民齒冷。儘管「救災專家」經驗豐富,但是這次賑災,民眾對湯曜明好感不多。另外,尤其是在行政院災後重建政策公布後,軍方所承擔的災後重建任務,依據日、美的經驗,短則一、二年,長則四、五年,這種任務於規畫時,即會衍生許多令人料想不到的問題。依軍方目前處於弱勢的地位,除救災外,另有災後重建工作所遭遇難題,恐非軍方所能解決。一旦涉及地方利益的糾葛,而軍方又無法解決狀況下,軍方該何去何從?誰都不敢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