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的距離,既貼近又疏遠。兩岸同文同種,貿易往來密切,但是在教育的交流上面,卻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階段。去年六月,教育部做出無限期延長「大陸學歷採認」,卻阻止不了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的趨勢,每逢大陸高校或研究所招生期間,台北市民間補習班搭起報名的仲介橋梁,由於政府尚未承認大陸學歷,不但民間仲介行為違反規定,也使得有意赴大陸求學的台生無法獲得正確與充足的資訊,吃虧最大的是學生,喪失顏面的是政府。
為了獲得更多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的資訊,本刊特別邀請正在大陸求學或是已經取得學位的台生,召開一場座談會,除了讓教育部門體認現實的問題,也為有意進軍大陸學術殿堂的學子們提供第一手資訊。
出席這項座談會的人士如下:
主持人:蔡致中(《今周刊》總編輯)
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來賓:蕭弘德(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畢)
王文杰(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畢)
陳炳良(上海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蘇聰儒(北京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
李孟洲(廈門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
陳銘釗(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班二年級)
鄭欽賢(廣州中醫藥大學大二)
周財欣(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博士生)
各路英雄為何爭相到大陸取經?
「為學術目的、為執業需要、為了解大陸、為探究中醫發源地、因為考不上台灣研究所……,一批台灣學生相繼踏上彼岸,在自己的『國度』內『留學』」。
楊景堯:因為工作關係,非常關心留學大陸的台生,站在研究教學角度,很希望了解兩岸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以及現在與未來可能有的展望。政府對大陸學歷採認抱持的態度,從八十一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布後,八十六年的「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公布,及至八十七年六月教育部長林清江無限期延後大陸學歷採認。
根據我的研究顯示,大專學生裡有一成左右的比率是赴大陸求學的潛在人數,加上到大陸留學日益增多的人數,我很想知道數以千計赴大陸求學學生對政府態度的看法、對有意赴大陸求學的學弟妹又有哪些建議。雖然有的學生很關心,因為政府政策牽涉到自己的未來,但是這些資訊始終無法彙整起來,這個座談會是很好的機會。
李孟洲:我原來在《工商時報》服務,去年四月到大陸考博士生、六月錄取,激起高度學習熱誠,就把工作辭掉,到廈門上課。一學期上兩門課,集中在一個時段將課上完,其他時間可以留在台北。過去我比較多的經驗是在媒體,除了工商時報、還有聯合報、商業周刊、中國通。政大東亞所畢業後,做比較多大陸新聞的採訪。
蘇聰儒:台大畢業、服完兵役,就當律師執業,兩年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法律碩士,回國後當律師,又再赴大陸攻讀經濟法。我個人到大陸念書的動機是實務上的考慮。在美國看新聞節目時,一年之中,只看到台灣因為國會打架新聞出現一次,但是這段時間,美國媒體大幅度探討美國與大陸關係,我深深感覺到大陸未來將在政治、經濟、社會、戰略占據相當重要地位。台灣又與大陸同一民族,未來對台灣的影響會非常高,必須進一步對大陸了解。
其次,台商到大陸投資越來越多,台商面臨許多法律問題卻無法解決,轉回頭到台灣找律師,基於這樣的需要,促使我個人到大陸念書。
我是兼讀生,就在台灣與大陸之間來來回回,一年到大陸三、五次,一方面維持台灣律師工作,還能兼顧大陸學業。
蕭弘德:大學畢業當完兵,做生意做了四年,在台灣考研究所,考了兩次只有備取,因為自己念歷史,覺得到大陸念書比較有臨場感,而且大陸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發現很多考古新資料、新文獻,台灣都沒有這方面資料,所以我覺得要念中國古歷史,應該到大陸。
其實,在北大念書的四十多個台灣學生中,有一個立法委員、一個國大代表,還有許信良的兒子,以及多位政要的子女。
陳銘釗:到大陸念書難免有實務的考量,但是這一、二年下來,我覺得還不如是從學術角度出發,這樣的做法比較穩當。到中國大陸念書對我而言,是接觸大陸的一個渠道。
周財欣:念東吳碩乙組時,一位同學問我要不要到大陸念書,討論之後也覺得是不錯的發展,因為對美國的了解遠遠超過同文同種的大陸、未來中美關係將逐漸移轉到兩岸關係,但是我們對大陸的了解卻遠遠不足。在學姊介紹下到中國人民大學就讀,雖然台灣對這個學校不太認識,在大陸中國人民大學是重點學校,而且民法、刑法相當有名。
王文杰:我是第一個在大陸取得法學博士的台生,因為在政大念法律碩士班時候,寫的是兩岸公司法制之比較研究,曾經到大陸兩次收集資料,萌生對大陸法制研究的興趣,並發現在台灣研究大陸總有隔靴搔癢之感,雖然台灣對大陸研究逐漸建構一些體系,仍嫌不足。如果研究大陸法制、經濟發展,卻不到大陸接觸,我覺得會有學術不足。
因此,基於個人對大陸法制研究的深入與思慮,要求相關背景知識的理解與企圖,以及親身投入全盤了解大陸法制發展的概況,取得政大法學碩士學位後,考入中國法政大學。三年時間裡,親身經歷大陸的立法黃金時期,與經濟體制轉換交替的階段,這種身逢其時的觀察與體會,也是學習中的一個最豐富的附加價值。
鄭欽賢:到大陸是屬於興趣,淡江高中畢業,考了大學但感覺不喜歡。讀一讀之後,感覺很有興趣就像是探求新知,探求中醫的發源地與發展進度。我會選中醫,與家裡開中藥店有點關係,一方面從小就接觸,再者自己也愈來愈喜歡中醫。希望在大陸學到的中醫對自己有幫助,也對台灣中醫有幫助。
陳炳良:到大陸並沒有特別目的,認為了解人文比看景觀還重要。大陸念政治比較少,但是兩岸關係還是以政治為主,了解政治脈絡、日後談判也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深入了解大陸政治的形成,對兩岸互動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當初在北京與上海做選擇,我父母說,北京比較無聊,上海有十里洋場之稱,自己又有夜上海的印象,因此選擇在上海念書,看一看上海是否真的很繁華。經過一段時間後,覺得與大陸民眾的溝通並沒有那麼難。
留學大陸會不會被洗腦?
「是誰洗誰的腦?如果在台灣受過完整教育,在大陸就被洗腦,那是台灣教育失敗,其實到大陸念書最大的挫折是回到台灣,而非在大陸……。」
楊景堯:政府不願開放大陸學歷採認,其中一項理由是台生接受大陸政治課程洗腦,而影響了意識形態,各位是否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蘇聰儒:在北大,如果是台港澳學生不用修政治課程,所以不會受到影響。問題是「到底是誰洗誰的腦」,反而應該是大陸政府擔心台灣學生影響大陸學生與民眾。
李孟洲:廈門大學對境外學生一律免修政治課程,也就是中共黨史。我在台灣念了十年的中共黨史,不覺得被洗腦,而是當作學問研究,不會念了兩本書就跟著走。
蕭弘德:歷史系基本上比法律、政治更有空間談中共歷史與意識形態。念了之後,不但沒有被影響,反而變得更不支持共產主義、馬列思想。對台灣學生而言,我認為不太容易受到大陸的影響。
陳銘釗:我到大陸的切入點是學術,因此就會比較兩岸的法律,這一點反而是台灣的民商法在影響大陸的民商法,絕對不可能被大陸洗腦。況且大陸正在法制化過程中,絕對不可能脫離國際市場脈動,不僅我沒有受大陸影響,我的同儕也是一樣。
周財欣:九六年以前要修政治課程,之後就不用再修,取而代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射御書數樣樣來,而非只換招牌而已。我們對自己也要有信心,不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都比大陸發展得好,目前大陸的發展過程其實台灣早已走過,在課堂上,我講述台灣的發展經驗,老師與同學非常想了解。
王文杰:政法大學完全沒有政治課程,我也看不出台灣有哪個學校像政法大學這麼的自由。我在台灣從小學到碩士受過完整教育,如果到大陸三年就被洗腦,台灣教育就很失敗了。別說大陸有政治課程,台灣早期也有,像三民主義就是一例。問台灣學生對三民主義了解多少,就可以知道政治課程的影響力。
我認為到大陸念書最大的挫折是回到台灣才發生,而不是在大陸。
鄭欽賢:政治課程完全被刪除。在大陸念書常常被問到大陸怎麼樣?台灣怎麼樣?大陸對台灣其實非常好奇,是出於好奇心而問這些問題,而不是要洗腦。其實是我們在感化、影響大陸,而不是被洗腦。
陳炳良:我也是沒有受到影響,如果政府官員在座,應該對過去幾十年來的教育深具信心。剛到上海,他們第一句就問,你贊成統一還是獨立?你是獨派還是統派?當場我會避免,但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認識不夠,而且還相當誤解。四年來,大陸對台灣也慢慢的改變。其實政府制定政策時是太過慮了。
採認大陸學歷不該以政治立場考量
大家都希望被承認,但政府政策受限於政治考量而無法確立,在此之前留學生們只好先自我肯定學習成果。而對政府在大陸學歷採認的措施,大家最好先要有十年的長期心理準備。
楊景堯:八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布大陸學歷檢覈與採認辦法,八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以前,也就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布前,到大陸「偷讀」者,一概不予採認;八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以後到八十六年十二月到大陸求學者,政府給予兩次檢覈機會。而辦法公布之後赴大陸求學者,則採事先報備制。念中醫則有但書規定,除了事先報備,回到台灣還要檢覈。但是這一切政策被林清江部長無限期延長,沒有取消,但是也無法落實。您們對學歷被承認在不在意?對政策有哪些建議?檢覈辦法又該怎麼執行?考試嗎?還是口試?
蘇聰儒:到大陸念書要有十年的眼光,也就是正好十年後可以使用。那麼多人絡繹不絕到大陸念書是抱著長程的規畫,做實務的人對學歷是否被承認並不在意,反而做學術的人比較在意。我執業的領域是金融與證券層面,到大陸念書並不是立刻要用,也不在乎政府是不是承認,在意的是客戶的看法,以及國際上是否承認。
政府的胸襟應該開闊一點,檢覈的問題不需要討論,也不是聰明的想法。當大陸的學歷,世
界各國都承認,為什麼只有台灣不承認?
蕭弘德:一次承諾七十三所太多,中國大陸進步很快,意識形態雖然較濃厚,但也在急速的褪色中。也許可以採階段式承諾,例如一次五所學校,因為經過文革,造成文化上的斷層,因此師資實力並不強、設備不夠好,不過進步很快,所以可以三年承認五所。承認是大勢所趨,對台灣也有好處。
陳銘釗:台灣對其他國家大學的學歷都願意承認,何以對這個世界人口最多、影響力漸大的國家不予承認?不禁還是會想到與政治有關,如果是政治問題而不承認,仍然可以訂出更客觀、科學化的標準來評量何謂政治問題、何種情況是因到大陸求學受到政治影響而背叛台灣利益,這都可以法律規定。
若沒有到犯罪程度,只是思想上的歧異,在台灣這麼開放自由的社會是不能因此而被否定,如果已經犯罪,當然要受到懲責。但就學術水準來講,以台灣如此國際化和開放自由,應該還是要承認,也許剛開始可以參考美、德等世界先進國家承認的中國大陸學校和院所,做為認定的依據。
周財欣:對以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來決定大陸學歷的承認,會有很大的盲點。其實就實務面來看,承不承認有市場做支撐。不過我認為政府還是應該要鼓勵,因為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若不知己知彼,不用他們的思維模式,那就和美國人互動沒什麼兩樣,無法善用同文同種的優勢,非常可惜。所以,政府不但要鼓勵,還應該出公費贊助國人去大陸留學,一方面真正且深入的了解大陸,一方面培養人才。同時也要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留學,長期下來對兩岸關係會有良性影響。
在把關方面,由於大陸幅員廣大,學校繁多,一定是良莠不齊,不能一概承認。不過在決定要承認哪些學校時,應多參考有實務經驗者的建議。因為當初教育部曾派人到大陸去時,當地台灣留學生很想與這些教育部官員座談,但被官員給拒絕了,所以後來才會發生這樣的烏龍事件,就是在這七十三所學校中,有些學校並不收台灣學生,但我們還是承認它。
在檢覈方法上,以我念到博士的程度,應該是無法筆試得出來,畢竟博士學位的取得是以論文為主。所以我國政府應直接審核論文就可。
大陸學歷該如何採認?
涉及眾多學校、學術與專業領域,單以筆試會有執行上的困難。成立專案小組審核論文或著作,再配合專業性的口試,會是最好的方式。
王文杰:關於學歷採認,兩年前我是耿耿於懷,倒不是個人的因素,而是覺得台灣政府在制定兩岸政策時的確會涉及意識形態,不過我還是希望能盡快採認學歷,因為每年都有這麼多學生到大陸去,如果大陸有這麼多學校良莠不齊,應盡速提供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不要再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嘗試錯誤,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我倒是認為,前教育部長吳京提出的採認方式是個客觀的標準,一是在念博碩士時,在大陸待了多久的時間;二是,畢業論文的認定,光是論文並不夠,因可以作假,也許可以透過口試再認定。
由於學歷採認尚未確定,使得很多已經到大陸求學的學生只能自求多福、各求所需,但對後續的人,政府實有義務建立一個管道,不要讓這些人嘗試錯誤,學歷承認要明確做出政策和評核標準。
鄭欽賢:我希望被承認,不希望還要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再去取個學位來獲得承認,還要繞遠路才回來。我讀的是中醫,中國大陸是中醫的根基而且研究不斷在更新,與西醫是同步發展,例如大陸方面已能將中醫運用到急診上,若能帶回台灣,真的能服務很多人。可是,政策未定,實在也很無奈。
陳炳良:當然希望自己的學歷被承認,只是政策居於諸多考量遲未同意,所以只好消極的想,沒關係雖然這裡二千一百萬的人不承認我的學歷,但全世界都承認。實際上,上海復旦、北大也好,都是優秀的大學,各國都承認,今天卻基於政治考量,實在是一種鴕鳥心態。
至於採認,在技術上是有點棘手。以復旦大學來說,取得博士學位有分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
畢業證書則只要修完學分即可領得,這是騙外人;學位證書必須在當地發表數篇文章後才能取得,例如在校內核心刊物發表兩篇至三篇或在國外專業刊物投稿,這些都可讓台灣的審定委員會或教授去審閱評定,如果純粹用筆試,可能會很粗糙,例如先要我們對馬列主義思想做一表白之類的怪誕情形。
李孟洲:對於個人學歷是否被承認,我也做好了「十年」的心理準備。不過我看了一個趨勢就是,兩岸人才的交流,大陸有許多國營企業都會找台灣方面人才去當總經理,這應該會對學歷採認的政策有較正面的助力。
有很多政策的確是受到政治的影響,如果今年辜汪會議能順利進行,兩岸關係也穩定化,這個問題很快就會提出改進。
楊景堯:對於教育部採認的大陸學校,有一點要補充,中國大陸學校非常多,教育部在學歷
採認的選擇上,基本上是不考量對方學校是否招收台生,因為這辦法規範的不只是台生,還有大陸學生。所以,如果這是一所值得採認的學校,雖然不收台生,只收大陸生,而大陸生若來台工作、研究等等,則我方仍然會採認其學歷。
你還要去大陸求學嗎?
要去,而且馬上就去!不過大陸生活不比台灣,在財務上、學業生、生活上,乃至未來的生涯規畫,都應該先做好盤算。
李孟洲:是可以到大陸求學,但要學什麼、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主要看自己未來的生涯規畫。在場大部分多是實務考量,以服務兩岸人民為主。我個人選擇廈門大學,是因為未來兩岸會三通,廈門會是台灣生活圈的一部分。
蘇聰儒:對於到大陸求學,我不僅鼓勵,而且建議馬上去。其實已漸漸發現,到大陸求學愈來愈難,因為去的人愈來愈多,在國際上地位日益鞏固後,到大陸求學的各國學生大幅增加。所以有學弟妹問到這個問題,我一定做這樣的建議。就以我念的經濟法為例,在我報名的前一年,台生報名的人數只有一位,到我這一年就增為四人,下一年是六位到八位,而其中還有兩、三人是台大學士、美國碩士,競爭愈來愈激烈,所以要去就趕快去。不過,北大的英文非常難考,像我托福雖然考了六百多分,結果考北大研究所的英文卻不及格,以致還要上英文課。後來我去找教授談,才免再上英文課。
除了學業上,在財務上與生活上要先有規畫和準備,以我自身為例,一年的生活費約十萬元台幣,加上我是兼讀,來往交通費很多,又無法申請獎學金,整個費用非常高。全職學生至少還有機會申請獎學金,就可節省不少開銷。生活上,兩地人思考方式仍有滿大的差異;在生活物質上也不如台灣,但一直在進步。如果要享受跟台灣一樣,則要相對付出比台灣還高的代價。當地高品質、高消費的地方是很多,但真的很貴。另外在學業上,有一點要特別提出來建議的是,若想攻讀大陸學校的研究所,可以先找好指導教授,甚至也到大陸去先和教授見面請教,至少有一個準備的方向,而教授對你也會有比較深的認識。
蕭弘德:對於到大陸求學,基本上應抱持著一種平常心。我非常鼓勵台灣家鄉的學生應該到外面去走走,但目前似乎太集中在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德、法、俄羅斯都應該廣泛的學習。當然若從國家互動、貿易往來關係而言,中國大陸、香港是第二大的國家地區,則到此地留學人口的比重也應位居第二。不過,還是鼓勵大家要到不同的國家走走。
陳銘釗:到哪裡求學都一樣要做全面性的考量,以大陸而言,不一定要到北京。其實整個東邊沿海城市非常開放,大陸方面很想平衡發展,所以華北、華中、東南、西北都可以先了解一下。像以法律來講,在西安有西北政法大學、重慶有西南政法大學都可以考量。而據了解,西南政法大學的學費和住宿費都只有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半,但設備卻更好。
不過,目前像這類的資訊,都是透過人際網絡在傳遞,非常不科學,按理本應該是政府該做的事,但政府不做,那麼就只好希望有社團或慈善機構願意做。因為將來要到大陸求學的台生,年紀小、資訊又少,常發生錯誤的選擇,譬如若有人將來志願服務台商,就應該到廈門大學念金融或財經,而不是跑到北大念非志向中的科系,念得痛苦,過得又拘束,最不好就變成在自我放逐,很可憐!
王文杰:我的態度是,如果是為了學位,根本不要考慮到大陸去,即使台灣承認了,也不要去,除非有明確的研究或生涯規畫。第二點,我非常不支持到大陸念大學,不過像藝術、中醫等互補性學術除外。因為台灣不但廣設大學,且師資設備都比大陸要好太多了,所以不值得到大陸去。此外,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養成時期,所以應該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若要出國不如到歐陸去。
鄭欽賢:台生在大陸求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還有一個必須要注意的現象是,我這個年級的台生會來廣州大學念書,其中有相當大的比率,是因為父母的安排,而不是出於自發性的意願和興趣,所以到了大二,有一半以上的人就因此念不下去而休學或退學。白白浪費一年多的時間、心力和金錢,實在要多加考慮。另外在廣州還要注意的是治安問題,台生平常最好是三人以上一起成行,尤其到了過年或放大假期間,還會遇到搶劫,所以要非常注意。
陳炳良:到大陸去之後,會知道台灣真的很富裕。大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生活比較清苦,以博士生的生活補助費為例,一個月只有四百塊人民幣,所以非常省吃儉用。再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復旦研究生宿舍,洗澡時間是在下午三點至六點之間,大家必須買澡票,剛去時一張澡票只要三毛人民幣,現在好像是一塊;而洗澡間還完全沒隔間,比成功嶺還簡陋。初去時,真的很不習慣,不過為了要認識此地的朋友,所以還是要入境隨俗了。上海的治安,大家倒可以放心,非常非常好。
另外要奉勸台生,到大陸去千萬不要帶有優越感的態度,生活的物質享受也盡量不要太突出。不過,在上海的生活消費近來有愈來愈高的趨勢,例如一杯泡沫紅茶居然也要三十塊人民幣。以此推算,平均一個人的生活費會多達三萬台幣,這還不包括機票。這樣的生活費幾乎與歐美相去無幾,所以要到大陸求學真的要先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興趣、了解大陸學校與生活的現況,再做出適當的決定。大陸學校招生台生別有用心?
部分學校是為了多闢財源,但若以為有政治或統戰目的,也太會想像了些。因為大陸學校對台、港、澳學生的成績要求一切平等,甚至比台灣還嚴。
周財欣:像我在人民大學法學院,尤其又領的是公費獎學金,還要與港澳生競爭,所以非常不好念。而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一樣,非常注重英文,所以對學生的英文程度要求嚴格,像我在東吳念碩乙時,英文可以拿到七十分,但在人大卻只有六十分,不過在該校已經不錯了。
至於為什麼要招收台生,我想拉攏居多,就像大陸會對來投資的台商提供諸多優惠待遇一樣。為了錢可能說不過去,因為他們還給我錢呢!
陳銘釗:招收台生應該是大陸中央整體對台政策中的一小環。不過提出這個問題時,似乎應該先反問台灣自己,為什麼不敢招收大陸生?也許對大陸來說,招收台生根本不是問題,如果怕台灣學生來,那麼已經有上萬的台商又怎麼說。可是台灣似乎比較擔心開放。
鄭欽賢:經濟上的考量是有,但就我觀察,大陸學校多把這些經費用於發展研究、學術交流和硬體設施上,倒不見得是要賺錢。至於其他目的,我認為應該是想透過台生來了解台灣不同階段學生的想法等等。而在大陸生與台、港、澳學生的對待方面,可以這麼說,與錢有關時,我們就是台、港、澳生;但在情理方面,就「大家都是中國人」了。
蘇聰儒:這個問題似乎有些預設立場,而且有些陰謀論的感覺,似乎目的不是統戰就是金錢,這想太多了。像菲律賓、美國的大學也收台生,但就不會去質疑他們收台生的動機和目的。大陸收台生當然也有目的,但基本上很簡單,就是文化和學術上的交流、增加對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所以大陸不只收台生,也收其他國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