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關稅」衝擊全球之際,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周一(4/14)舉辦「TEAM TAIWAN 鏈動全球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論壇」,全面解析台灣產業外交策略,打造全球化時代「經濟日不落國」 ,邀集政商領袖聚首:泰國、巴拉圭、帛琉、菲律賓、立陶宛等國際合作實例分享。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在會中從王道角度談全球面對新能源產業,三大核心價值包括創造價值、利益平衡與永續經營,有別於過去自由貿易與商業市場著重有形、直接與現在三大顯性價值,無形、間接與未來的隱性價值將被放大,形成價值不滅的總帳論,唯有達成六面向價值的平衡發展才能體現產業發展的長期總價值。
換句話說,社會價值由所有利益相關者所共同創造,利益是創造價值的重要誘因,唯有當利益平衡時才能確保發揮團隊力量與持續合作,且過程中仍須維持動態平衡,藉由不斷調整才能促進持續進步。
台帛攜手打造綠色韌性島鏈 施振榮不藏私分享一手觀察
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 周一(4/14)在台北喜來登舉辦此論壇,集結來自國際與台灣本土的業界領袖,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實現供應鏈優化、技術共享及永續經濟發展,攜手打造全球化時代的「經濟日不落國」。
在專題演講「台帛攜手打造綠色韌性島鏈 回應全球新變局」中,施振榮觀察發現,氣候危機對島國帶來劇烈衝擊,加上面對新能源議題,過往仰賴進口能源的柴油發電成本高,且造成大量碳排量,促使島國轉向太陽能、高空風能、氫氣等永續新能源發展,其中水上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追求零碳排成為不可忽視的商機。
他認為,台灣邦交國帛琉目前人口數僅2萬人,台灣過往是能源的輸入國,面對像帛琉這類型的邦交國,可以「能源科技輸出國」作為目標,透過貿易共創價值,讓雙方都成為贏家。
施振榮再創業成立「保利馬」 發揮台灣製造優勢落實「王道」
看準島國發展新能源技術要應用成熟至少需30年,施振榮再度創業成立的「保利馬Porrima零碳排船」其中20%是船體技術、80%為科技含量,可促進台灣在新能源供應鏈的發展,提供旅遊、醫療、渡輪新選擇,進而倡議在興達港成立海洋科學園區,推動藍色海洋經濟。
施振榮進一步介紹保利馬船的新科技,全船配有可回收太陽能板,此技術由工研院研發,可完全將玻璃與晶片分拆,搭配高度安全性的沉浸式電池模組,使用德國高空風帆拉力,但德國尚無商品化、大量生產能力。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以王道精神的角度,分享與帛琉攜手打造綠色韌性島鏈,並分析美中擴大競爭下的局勢。劉咸昌攝影
施振榮也指出,與跟環境有關的eDNA新數據產業,現階段關於數據人類取得陸地與空中的相關數據相對較多,但海洋相對較少,加上法國發明的LiFi光通訊與SeaNet長距離低成本通訊,完全符合歐洲各國不計成本開發零碳排船隻需求市場。
他強調,在落實王道基礎下必須先有力道,台灣符合此條件,先固邦再榮邦,透過多元計劃達成榮邦目標,帛琉的人才與台灣當年人才流向美國,直到台灣科技蓬勃發展後吸引人才回流的路徑相當,將來帛琉的觀光與新能源產業可望吸引在美國的人才返國參與建設,台灣的邦交國多為島國,希望此計劃能在外交上發揮功能。
全球化半死不活但一息尚存 施振榮提逆「微笑曲線」思維
在活動尾聲的座談中,施振榮強調「全球化半死但還沒有死」,意指全球化雖未完全終結,但正逐步走向區域化。他回顧自1960年代美國推動全球化以來,如今規模日益擴張,各國紛紛轉向服務在地市場。對台商而言,這是從過去的製造角色,轉型為「市場服務市場」的新思維。他強調,在區域化架構下,企業應以應用與市場需求為核心,重新定位自身價值鏈角色。
施振榮還提出「逆微笑曲線」概念,主張企業應從應用端出發,以市場導向帶動研發與製造。他指出,傳統由左至右、以製造為核心的思維已不符時代需求,如今應反向由應用導向研發。
施振榮提及過去「中心-衛星工廠」模式不再以規模論英雄,小企業可憑市場敏感度成為中心,大企業則可成為支援的「衛星」,無論大小,都可實現「雁形理論」中的「以大帶小」,關鍵在於誰能掌握應用場景與需求,誰就能主導供應鏈整合。
施振榮接著回顧台灣產業演進,自1966年加工出口區1.0、1980年科學園區2.0,到現今推動中的3.0智慧園區。不同於以往有形設施,他強調產業3.0重視知識與研發,園區存在於校園與企業合作之中,核心價值是智慧財產權。他指出,智慧財產已成為產品本身,儘管無形,卻是最具價值的出口商品。這也說明了美國看似逆差的貿易結構,實際卻因智慧財產收入大幅獲利。
重新定義「第三世界」 施振榮看台灣如何在美中之外尋求藍海
展望未來,施振榮倡議「SO Tech for Third the World」概念,即服務導向科技(Service-Oriented Technology),來支援其重新定義的「第三世界」國家:亦即美中兩大經濟體之外的日本、歐洲等中小型經濟體。
他表示,美中兩大經濟體規模夠大、能自給自足,台灣應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的技術與服務夥伴。他強調,服務經濟的規模已超越製造,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來自科技平台與創新應用,並呼籲全民朝向AI數位化發展,強化未來競爭實力。
相關新聞:
大肚山產創論壇》川普關稅政策難捉摸!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如何開創新局、打造經濟日不落國?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