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77)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對台灣課徵高達三二%的對等關稅,對台灣經濟投下一枚震撼彈。
對此,不少國內權威經濟學者認為,要有效減少對美貿易順差,與其從特定少數高關稅品項著手,不如重新思考央行的匯率政策,才能真正改善。
編按:台美巨額貿易順差成為川普暴力關稅的引線,事實上《今周刊》早在二○二二年初,以「順差的致命吸引力」為題的封面故事,探討過央行多年的匯率政策,如何間接「造就」了台灣當前高度仰賴出口的經濟結構。以下是當時封面專題的內文節選。
(註:內文相關統計數字已更新至二○二四年。)
四.三%,這是行政院主計總處估算台灣二○二四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一一三八億美元,這是中央銀行在二月二十日公布的二四年「經常帳順差」金額,一個接近歷史新高的數字。經常帳的意義,幾乎等同進出口貿易順差。據中央銀行數據,歷年商品貿易順差占經常帳比率最少也在七五%以上,數字說明,在全球經濟歷經疫情後的報復性反彈,相對不溫不火的二四年,台灣的出口卻是火熱發燙,並且帶動整體經濟迅猛成長。但,你該高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