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昨(28日)下午發生強震,是今年最大的地震,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這次強震是印度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所致,也會使揚子地塊移動,台灣西部包括雪山山脈、嘉南平原以及阿里山山脈,都屬於揚子地塊,未來2周要注意可能觸發規模6以上地震。
此外,全球今年至今共發生21起規模6以上地震,跟以往比起來偏少,不過昨天就一口氣發生了4起,相當罕見,後續值得關注。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今年1月7日大陸西藏發生規模7.1強震,該起地震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且印度板塊向東推擠揚子板塊,間接影響台灣,1月20日嘉義大埔就發生規模6.4地震,最大震度5弱。
郭鎧紋指出,這次緬甸發生規模7.7強震,雖然和西藏強震間隔2、3個月,但在地質上可能是同一件事情,應力也許已經累積了一段時間;台灣西部也是一樣,都是長年累積的,「上次的經驗是2個星期,所以這次也是先留意2周,看有沒有異常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郭鎧紋說,全球今年至今共發生21起規模6以上地震,跟以往比起來偏少,不過昨天一口氣就發生了4起,相當罕見,其中2起在緬甸,另2起在大西洋中脊中部。
至於距離震央1000公里遠的泰國曼谷為何災情這麼嚴重?郭鎧紋解釋,地震波有分短周期和長周期,這次地震規模非常大,長周期很強,又傳得遠,加上曼谷剛好是比較鬆軟的土層,高樓與地震波起共振效應。
郭鎧紋表示,曼谷震度大約3、4級,其實在台灣很常見,不過關鍵在於長周期地震波達5秒,大約可以影響到50層樓,興建中的大樓不敵搖晃應聲倒塌。
中央氣象署則表示,板塊碰撞釋放能量後,其他地區應力相對高,可能誘發其他地區的地震,但會在哪發生難以預測。
本文授權自中時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