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引拋出爭議性話題:他不僅想收購格陵蘭,甚至暗示不惜動武。
作為一個親身探訪過格陵蘭拍攝紀錄片的見證者,我想告訴大家:這絕非川普的突發奇想,而是反映出這片土地的巨大戰略與經濟價值。
在全球氣候變遷加速、地緣政治緊張升溫的今日,格陵蘭正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覬覦的關鍵戰略要地。
登島第一天的震撼發現 漫天飛雪中的大規模行動
2022年,當我首次踏上格陵蘭的土地,第一個夜晚就目睹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景象:在漫天飛雪中,數以千計的美軍車輛正在進行一場神秘的大規模行動,一批批土壤樣本和礦石被源源不斷地裝載上運輸機。
在美軍基地,我的鏡頭捕捉到了一個特殊的畫面:為了適應這片極地的嚴酷環境,運輸機都配備了特製的雪橇,在冰雪跑道上穿梭自如。
這片土地的軍事戰略價值由來已久。自1941年起,格陵蘭就成為美軍的重要據點,在冷戰時期更是美蘇角力的最前線。
1951年,隨著美國與丹麥簽署防務協議,一座關鍵的軍事設施在此建立圖勒空軍基地。
這個位居美國最北端的軍事基地不僅配備了小型核電廠以確保極地作戰能力,更成為北約監視俄羅斯軍事活動的重要戰略據點。
氣候變遷第一現場 冰雪極地夏季竟高溫30度
▲終年覆蓋著冰雪的極地,夏季氣溫竟攀升至30度
NASA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格陵蘭現今的融冰速度,相比研究初期已經增加到7倍之快,我們正親眼目睹人類歷史上最劇烈的氣候變化。
研究進一步顯示,自1980年代起,格陵蘭氣候每十年上升0.9度,是全球暖化速度4倍,格陵蘭正處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第一現場。今日格陵蘭會是明日的所有國家。
2022年我在聯合國COP27全球氣候峰會發表演說時曾預測:全球升溫1.5度C的防線即將徹底崩解,而當時多數專家認為這個臨界點最快要到2027年才會到來,但事實證明情況比預期更為嚴峻,1.5度C的氣候防線現在正式宣告失守。
2022年我在格陵蘭的實地探訪中,親身見證了一個驚人的氣候變遷事實,這片曾經終年覆蓋著冰雪的極地,夏季氣溫竟攀升至30度,令人震驚的是,北極圈在近年甚至出現了近40度的極端高溫紀錄。
這樣劇烈的氣候轉變,不僅重塑了當地的生態系統,也徹底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這片過去被認為永遠冰封的土地上,如今竟然出現了農業活動的曙光,這是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景象。
沒有一棵樹的北極圈格陵蘭 即將出現森林
根據跨國研究顯示,在未來100年內,約有56種樹及灌木將可能在格陵蘭生長。如果這個預測成真,無冰區域的森林面積可達40萬平方公里,比台灣還大。
格陵蘭政府已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合作,在南部建立了世界最北的「格陵蘭實驗植物園」。
這個位於納沙史瓦克機場附近的植物園,不僅是世界唯一的次極圈植物園,更是探索未來格陵蘭農業可能性的重要基地。
當地已經開始嘗試種植馬鈴薯等耐寒作物,為未來的糧食自給自足邁出第一步。
如我所預言,格陵蘭正在成為未來人類的宜居城市。
冰層下的珍稀寶藏與戰略樞紐 各國趨之若鶩
▲融冰後的格陵蘭蘊藏豐沛的礦產儲量
通過實地考察,我逐漸理解為何各國對這片土地如此覬覦。格陵蘭是全球第一大島,面積約216.6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60倍。
這片廣袤的土地中,約84%地區被冰原覆蓋,因此只有5個城鎮,主要支柱產業為漁業、採礦業和旅遊業。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驚人的礦產儲量:擁有150萬噸稀土儲備,4200萬噸潛在稀土資源,潛力高達全球的22%。
這座蘊藏著豐富資源的北極寶島,常住人口僅約5.6萬名,主要是因紐特原住民。
表面上,當地人均GDP高達5.7萬美元,但細究其中內容,近半數是來自丹麥政府的財政補助。
扣除這些外援,格陵蘭實際的人均GDP不到3萬美元,凸顯出這片土地的經濟發展仍未能自主,整體經濟規模也相對有限。
再者,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北極冰川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消融,預計最快到2040年,北極可能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這個趨勢為北極航線開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透過北極航道,歐亞航線可從傳統路線的35-46天縮短至22天,成本降低約30%。考慮到全球90%的人口、80%的工業產品和70%的貿易產值都集中在北半球,這條新航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關鍵的是,北極圈內蘊藏著全球四分之一未探明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和漁業資源。隨著冰川退縮,這些寶藏逐漸顯露。
北極航道的運量從7年前的600萬噸增至2021年的3,500萬噸,預計2026年將突破1億噸,展現出驚人的發展潛力。
這也解釋為何各國對這片土地趨之若鶩,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威脅。
在我看來,格陵蘭不僅是資源寶庫,更將成為重塑未來世界貿易格局的關鍵力量。
▲北極寶島人口僅約5.6萬名,主要為因紐特原住民
買下島嶼的永續發展 必須居民自願
從商業投資視角來看,格陵蘭的潛在價值遠超其表面經濟規模。
讓我們做個簡單的投資估算:若以每位居民1000萬台幣乘以5.6萬居民來計算,整座島嶼的「收購價格」約5600億台幣。這個數字看似龐大,但對於當今科技巨頭而言卻是可觀的投資機會。
以輝達(Nvidia)、蘋果(Apple)或台積電(TSMC)的財務實力,完全有能力進行此等規模的投資。
即使降至每人100萬台幣,總金額560億台幣的投資門檻,對這些企業來說更是相對容易實現。
對當地因紐特人而言,這樣規模的投資將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遠超過目前的GDP水準。
▲劇烈的氣候轉變,重塑生態系統,也徹底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當川普說要拿下格陵蘭,甚至不排除使用武力,這簡直是土匪流氓講的話,令人不敢相信他是一位號稱為全球民主國家的領導人。
投資格陵蘭不應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應該是一個整合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效益的永續發展方案。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個能夠平衡生態保育、當地居民權益與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格陵蘭的發展模式可以走出一條新路。與其被動地成為大國角力的棋子,不如主動尋求可靠的合作夥伴,攜手共創繁榮。
一個地區依靠強大的盟友並非壞事,關鍵在於這必須建立在居民自願的基礎上,而非強權施壓的結果。
我深信,只要以互利共贏為前提,讓當地居民真正受益,這樣的合作模式必然能得到廣泛支持。
格陵蘭的未來抉擇 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挑戰
▲作者葛望平親身探訪格陵蘭並拍攝紀錄片成為見證者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格陵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它不僅是監視俄羅斯軍事活動的關鍵據點,更是未來世界貿易新航線的必經之地。
在我看來,未來50年內,北極航線很可能對傳統海上航線形成重大挑戰,成為世界貿易的新生命線,而格陵蘭將在這個新興的世界秩序中扮演關鍵角色。
隨著氣候變遷加速冰川融化,這片土地下可能蘊藏的稀土礦產確實極具誘惑力。但任何開發計畫都必須以尊重當地居民意願為前提,5.6萬格陵蘭人擁有決定自己未來的絕對權利。
在這個關鍵時刻,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在大國博弈中維護當地居民利益,都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智慧。
這片北極圈的寶地,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在氣候危機與發展機遇並存的時代,人類應該如何明智地作出抉擇。這不僅是格陵蘭的課題,更是整個人類文明面臨的重大挑戰。
作者簡介_葛望平
歐萊德創辦人暨董事長,成功打造全球首家達成永續美妝的企業。
曾應邀在美APEC永續高峰會演說,並連4年受邀參與COP25至COP28,分享企業永續發展願景。
2022年發起「解凍格陵蘭」環境教育計畫,實地考察與製作氣候變遷紀錄片,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該片入選《東京升空電影節》,更獲選為第21屆奧克蘭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