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Northvolt來說挑戰重重,年初在瑞典的一間工廠發生事故,接著在六月失去了與德國汽車大廠BMW價值二十億歐元的合約;在九月時,Northvolt更宣布暫停位於瑞典謝萊夫特奧(Skelleftea)工廠的電池核心材料生產計畫。
德加兩工廠持續運作
營運不受影響
公司表示,兩座分別位於德國和加拿大的計畫中工廠,因為是採獨立融資,將會繼續運作,不受破產影響。瑞典的工廠也會繼續營運,並履行交貨、支付供應商貨款及員工薪水等義務。
Northvolt是向美國德州南區破產法院提交聲請,預計能在明年第一季完成重整並走出破產程序。
「儘管面臨短期挑戰,這項強化資本結構的行動,將使我們抓住持續增長的車輛電動化市場需求。」Northvolt臨時董事長約翰斯通(Tom Johnstone)在聲明中表示。
Northvolt指出、藉由破產程序,公司將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包括一.四五億美元現金。此外,一名客戶也已承諾提供一億美元貸款。
二三年,Northvolt虧損十二億美元,金額遠高於前一年的二.八五億美元,不過今年一月,Northvolt從歐盟獲得了一筆五十億美元的貸款,這是歐盟迄今為推動綠能產業發展所提供的最大筆資金。
Northvolt的困境,反映了電動車電池製造商普遍面臨的挑戰;對其他試圖縮小與中國新興競爭對手差距的美國和歐洲汽車製造商而言,更是重大的不利訊號。
中國的電池製造商,如寧德時代(CATL)和比亞迪(BYD),近年的業績表現尤為強勢,持續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相比之下,韓國、日本以及歐洲的競爭者卻面臨諸多挑戰,發展顯得舉步維艱,在市場份額和技術創新方面逐漸落後於中國廠商的步伐。
受惠本土電動車銷量熱
中國電池製造業傲視全球
中國電池製造商受益於國內電動車銷量飆升,電動車目前已經占了新車銷量的一大半,背後離不開電池技術的支撐。
這也使中國電池製造商相較於Northvolt、韓國SK集團、LG能源解決方案(LG Energy Solution,LGES)、三星SDI和日本電子產品大廠Panasonic等主要依賴歐洲和美國市場的競爭者,擁有明顯優勢。
根據歐盟數據,歐洲對電動車的需求在二四年上半年停滯不前,僅增長一.三%,遠低於二三年的十四.六%,這放大了中國在電動車製造上的主導地位,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遙遙領先其他對手。
一些業界人士認為,試圖與中國製造商競爭是一個錯誤,因為中國在這領域早已領先許多年,中國政府多年前就決定專注於電動車,並為本土電池製造商提供補貼。而矽谷電池公司Lyten的首席電池技術長、前特斯拉高階主管米科拉傑克(Celina Mikolajczak)表示,投資者和政府應該把資金投入到新的電池技術中,以取得競爭優勢,Lyten正開發以低成本的硫代替昂貴金屬如鎳和鈷的電池。
「如果你要在這個產業競爭,就必須帶來與眾不同的東西。」米科拉傑克說。
電池製造難度極高,生產過程需要在無塵環境中進行,使用高度加工的金屬和化學品,即使是微小的異物,也可能損壞一批電池,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此外,建設一座電池工廠需要耗資數十億美元,而且專業的工程師也很難找,公司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
「全世界都低估了製造電池的難度,」電池材料製造公司Sila的執行長貝迪契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說:「未來這個行業剩下的玩家會更少。」
而先前已有跡象顯示Northvolt陷入困境。今年八月時,公司表示將關閉位於舊金山附近的一個研發中心,並把新一代電池的研發工作集中到瑞典進行,Northvolt首席策略長安德烈亞松(Patrik Andreasson)警告稱,歐洲和美國在電動車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上,可能會被中國遠遠拋在後頭。
「我們歐洲和北美在全面轉向電動車上的拖延,等同於將更多市場讓給來自中國的競爭者。」安德烈亞松在八月接受採訪時如此表示。
作者簡介
傑克‧尤因 ( Jack Ewing)
《紐約時報》記者,關注汽車產業相關報導。
梅麗莎‧艾迪 ( Melissa Eddy)
《紐約時報》記者,關注商業與社會議題等
相關報導。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By Jack Ewing &Melissa Eddy© 2024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