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業正出現20多年來的第二波布局捷克熱潮,在2000年代初期是以電子五哥等ICT(資通訊)產業為主,如今是以落腳德國德勒斯登的台積電ESMC為服務對象,眾多國內半導體供應鏈正準備布局德國隔壁的捷克。
半導體供應鏈即使是去捷克設廠,人員規模不至於像以產線為主的電子業大廠那樣多到成百上千,但這些在地老台廠的在地經驗,仍可以做為新來台廠的重要參考。
在有捷克本地20多年經驗的電子業專業經理人眼中,若有台廠規劃今明兩年要去當地設點,甚至蓋廠,他建議經營者一定要換腦袋,不能把在台灣或中國的行事習慣照搬到歐洲,特別是亞洲人習慣的加班文化及上對下管理方式,在捷克多半行不通,甚至可能踢到鐵板。
前台商會長在捷克發展22年,歷任多家台資電子廠高層
前捷克台灣商會會長范德峰從2002年就在捷克發展至今,歷任多家國內電子業在捷克的事業總經理或高層主管,從鴻友、正文(4906)、貿聯(3665)到緯創(3231)都有。
2002年他剛到捷克時,捷克連歐盟會員國都不是,當時捷克貨幣克朗是1元兌0.5台幣。22年後的今天,捷克克朗已經升值到1元兌1.4~1.5元台幣,同期捷克房地產價格更已經躍升三倍,捷克也讓他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視捷克為第二故鄉。
▲前捷克台灣商會會長范德峰(右)曾任多家台資電子廠在捷克的事業總經理或高層主管。(圖片來源:范德峰提供)
范德峰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表示,不論對台灣的電子業或半導體供應鏈,捷克都是在歐洲佈局的絕佳選項。以電子業來說,經營成本在歐洲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四國為首選,其中捷克的成本在四國中雖然偏高,但仍遠低於歐盟平均值,更低於鄰居德國。
以2023年第四季來說,整個歐盟的平均勞工時薪是31.8歐元,德國更高達41.3歐元,反觀捷克只有18元,連德國的一半都不到。
范德峰也指出,台灣電子業在捷克設廠,就是要供應整個歐洲市場,從運輸成本的角度來看,愈接近主要消費市場愈好,因為運輸成本愈低,而歐洲消費市場有65%在西歐及北歐,其中光是德國就佔兩成,所以台廠地點距離德國愈近愈好。
「歐陸的卡車運輸成本,一輛卡車每跑一公里至少要2歐元。即使你找了(人力)成本比捷克還低的國家,當你離主要市場或德勒斯登愈遠,運輸成本就愈高,所以捷克在中東歐這四國裡是最好的選項。」
至於要服務台積電德國廠的國內供應鏈,「未來30年,如果台積電的投資案是確定的,因為它是要24小時運轉,所有供應鏈的JIT(just in time,及時生產或及時供貨)就相對重要,比如說黃光製程,我們以前做觸控面板,黃光製程只要2~3道,台積電的黃光製程至少要30道,而且每一道的工程師都不一樣,每一道的參數都不一樣。」
「在這樣的工程情況下,你要能做到及時運輸,那Usti nad Labem(捷克北部小城,距離德勒斯登車程一小時出頭)絕對是最好的選項。」
鴻海、緯創、和碩、英業達 皆在捷克設廠
目前台灣多家電子大廠都有在捷克設廠,其中以設廠24年的鴻海人數最多,超過5000人,也佔了鴻海全歐洲7000多人的大宗。
鴻海也是捷克的第二大出口企業,產品從伺服器機櫃、攜帶式氧氣製造機、零售業用的POS螢幕、筆電及周邊設備、Wi-fi路由器到網通設備都有。
緯創在2022年是800多人,今年已超過1000人。英業達及和碩也各自有幾百人。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年6月視察捷克廠區。(圖片來源:鴻海IG)
🇹🇼Taiwanese companies in 🇨🇿Czechia employ thousands of workers. The Foxconn group is undoubtedly the biggest Taiwanese employer in the country with 5000+ workers. pic.twitter.com/sdLgqGF4A4
— ChinaObservers (@chinaobservers) April 8, 2024
第一,避免把亞洲經營習慣直接套在捷克
范德峰對於要設廠捷克的台灣廠商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個是避免把亞洲的經營習慣,直接搬到捷克來,一定要設法跟在地接軌。
「我用一個淺顯的比喻讓大家了解:台灣人早上起來,想的是豆漿、饅頭、油條;捷克的同仁早上醒來,想到的就是起司、Pancake,所以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光吃的都不一樣,當然在工作上的想法邏輯,會有一點差異。」
他也舉例,「在台灣你開車你方向燈一打下去,你要切換車道,後面的車是硬擠上來,不讓你插;你在國外是方向燈一打,後面車一定讓你趕快插進來車道,這是最淺顯,你一定看得到的差異。」
「這是文化的差異,沒有誰對誰錯。你在經營海外廠,更需要了解當地跟我們的差異,要去尊重這個差異,然後依照當地習慣去優化你的產線。」
第二,捷克員工直接叫老闆名字,不會對上司唯命是從
其次,歐洲人通常不會因為台灣人是老闆,對上司就唯命是從,反而比較視為工作夥伴。
范德峰觀察,以捷克人為例,他們稱呼老闆不是叫XX先生,「而是直接叫你的(英文)名字,而且在稱呼爸爸媽媽,也都是直接叫名字,不是叫爹地、媽咪,所以人家文化是不一樣的」。
▲前捷克台灣商會會長范德峰曾任貿聯塞爾維亞廠總經理。(圖片來源:范德峰提供)
也有設廠捷克十多年的台灣電子業幹部指出,「捷克人有時講話比較直,其實沒有惡意,但他會覺得該講得就要講。亞洲人有的時候比較會「顧全大局」,但這有時候會讓捷克人誤會。」
「捷克人講話很直接,比較就事論事,不會因為你是主管就一定要服從。如果台幹沒有接觸過捷克人,可能覺得不是很好,好像對方在嗆你。」
這位台廠主管就提到,以前曾經被捷克員工當面質疑,「如果你們無法適應捷克這裡的文化,為什麼當初要來這裡設廠?」
第三,別想移植加班文化到歐洲
再者,別想直接移植加班文化到歐洲,因為捷克的文化認為,工作是為了生活,即使公司給加班費,大家通常也不見得願意配合。
范德峰說明,「國外不只捷克,你如果去德國更不允許你加班,你要加班表示你事前作業沒有做好。台灣人都覺得,老闆不下班我也不敢下班,這種文化在歐洲是肯定行不通,而且這也有法律層面的考量」。
「如果非得加班,其實事先溝通,我的經驗(部分)歐洲同事還是可以接受,但當天才說就容易有衝突。」
▲台灣中大型製造業廠商在捷克分布圖。(圖片來源:劉煥彥攝影)
另一位台資電子大廠派駐捷克的主管則觀察,「我是要說,捷克人還是可以相信的,但就是要找到對的人,事先跟他溝通,因為他們彈性沒有那麼大,他們不喜歡變。」
「但是如果你要變之前,你跟他先溝通,說明我們目標在哪裡、需要做什麼轉換,他們其實聽得下去。所以,與其要求他命令他,不如跟他溝通,找到一個共同的使命。他知道有共同的使命,大家把schedule拉出來,就會去follow那個schedule。」
「如果你找到對的人,有共同使命感的人,就可以避免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就可以有個使命共同去完成。」
在捷克經商長達24年的現任捷克台灣商會會長黃鴻章也指出,如果台灣人願意改變想法,「從捷克人的角度來看事情,觀感會完全不一樣,你會有更多收穫」。
專題不授權媒體夥伴
延伸閱讀:
不只為台積才出國比賽》歐洲半導體市場大餅上看700億美元,台灣供應鏈開始把捷克當跳板,在成本優勢外還看到什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