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工作夥伴江若寧(一九九○年~,台北大學經濟學系)、黃奕穎(一九八七年~,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所)、邱政緯(一九八八年~,台灣大學化學工程所)、陳宏富(一九九二年~,陽明交通大學土木所)共同撰述,並且試著分析現今的「非典型牛市」,並與讀者分享股市板塊兩極化的獨特現象。
一、AI趨勢帶領的「非典型牛市」
美國股市經歷二二年整年的熊市修正後,挾著通膨趨緩和AI創新的兩大動能,今年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從數據顯示來看,美股二三年開始的大漲行情,卻不同尋常。過去在熊市落底後的經濟擴張期,通常都是小型股領漲,然而二三年以來,代表小型股的羅素二○○○指數,僅上漲二五.四%,遠遠落後標普五○○的四九.二%漲幅。此波牛市由大型股領漲帶動,如今美股前十大企業市值占比標普五○○,高達近三六%,已經超過二○○○年初科技泡沫頂點的二六%。
統計前六大科技公司今年獲利預期,將成長二三%,但是平均前瞻本益比(Forward PE)反而自二一年底的三十四倍,下降至如今的三十倍。對比二○○○年初的科技泡沫領漲公司,包括思科、微軟、英特爾、甲骨文(Oracle)和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等,其平均前瞻本益比高達七十四倍,其中的思科更破百倍,顯示此波牛市領漲的大型科技股,尚未出現估值過高的泡沫現象。
美國經濟在歷經二三年的高成長(GDP成長二.五%)後,今年持續加速,前三季GDP年增高達二.七%,遠高於過去十五年約二%的均值;反觀美國九月通貨膨脹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卻低至二.四%,幾近聯準會(Fed)的二%通膨目標值,在經濟持續增溫、通膨卻反向趨緩的大環境下,聯準會將有更多的空間,執行「緩降息」政策。
二、「緩降息」環境下,股市板塊呈現兩極化發展
近期,美國主要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和展望,在資本支出的部分,Meta預期今年約三九○億美元,且強調明年仍然持續加大投資AI基礎建設;微軟則預計五三○億美元,占比營收高達二八%,是過去十年均值的兩倍以上;投資AI雲端基礎建設的四巨頭(Meta、谷歌、微軟、亞馬遜),今年總計成長四三%,總值更達到二一○○億美元,未來仍會持續增長。在如今AI趨勢延續下,產生美股各板塊表現的極端差異。
回顧今年,美股表現最好的兩個板塊,分別是資訊科技(上漲三二.五%)和通訊服務(上漲三一.三%)。這兩個板塊具有景氣循環的週期特性,因而顯著受惠於經濟成長期。
然而,同是對景氣循環敏感的非必需消費品(上漲十五%)表現,卻落後大盤,反之,防禦性類股如公用事業(上漲二一.六%)表現,卻超越大盤。美國公用事業之所以表現得那麼好,最主要原因就是AI基礎建設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使得原來僅是收息的防禦性公用事業,如今變成表現亮眼的成長類股。
若是細看產業板塊,會發現在非必需消費品板塊指數中,亞馬遜的成分比重高達十四%,係因亞馬遜是美國電商龍頭,造成產業板塊的表現失真。
如果扣掉亞馬遜,在非必需消費品當中,較具代表性的公司如特斯拉(上漲○.二%)、麥當勞(下跌一.四%)、星巴克(上漲五%)、Nike(下跌二七.二%),今年皆表現平淡;此外,消費性電子相關公司,除了與AI連結的蘋果,表現比較好之外,像三星(下跌二六%)、索尼(上漲五%)、LG電子(下跌一○.五%)、宏碁(下跌二五.六%)等,亦普遍表現不佳。
在經濟數據表現良好下,上述消費性公司股價反而受到重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二三年以來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科技企業對AI基礎建設的大幅資本支出,並且在新冠疫情後的消費熱潮退燒後,許多過去明顯受惠於經濟成長週期的消費性企業,在此次牛市表現欠佳,取而代之的是受惠AI大趨勢的相關產業。所以,也可以說二三年以來的美股牛市,只有AI這個趨勢一枝獨秀。
總而言之,在「緩降息」的政策下,市場仍將青睞與AI趨勢相關和具規模的優質企業。雖然在指數持續創新高的順風環境,對於個別投資人卻並非友善,反倒是更加考驗投資人在此環境下的選股能力和風險控管,須有效率地分配資金,才可能在此趨勢下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