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勝算關鍵 喚出舊川粉
擁有十九張選舉人票、兩黨實力接近的賓州,歷屆大選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位於賓州東部的巴克斯郡,又是關鍵搖擺州之中的激戰區。川普選擇前進當地小鎮上的麥當勞,目的除了打擊對手,也是想藉機爭取勞工階級的支持。
根據各方民調,兩陣營之間的廝殺,比起四年前更難分難捨。民調網站「五三八」追蹤,截至十月二十一日為止,賀錦麗在全美民調領先川普不到二%,幅度遠不及四年前拜登(Joe Biden)水準;四年前此時,英國《經濟學人》模型預測拜登當選機率高達九二%,目前預測川普獲勝機率五四%,賀錦麗四五%。
包括賓州在內,兩人在可能左右大局的搖擺州民調,差距也都在五%以內,因此許多預測者認為,選民「投票意願」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大家對川普都很熟悉了,討厭他的人都非常討厭,要挖到新支持者比較難,關鍵是舊有的川粉願不願意出來投票。」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邱師儀分析。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陳方隅也認為,川普的狂人風格,雖令部分選民深惡痛絕,卻也對他形成了另類的保護罩,「不管川普再多失言、再沒有禮貌,其實都沒有差。」因此,八月賀錦麗正式獲得民主黨提名後,即使川普雖有一段時間不知如何應對,甚至在辯論會上咬定海地移民偷吃貓狗,被認為嚴重失言,但隨後改採猛攻拜登執政不力、不再與賀錦麗短兵相接的策略奏效,近期民調已逐漸回穩。
賀錦麗受專訪 自辯卻乏力
拜登執政留下的包袱,確實是橫在賀錦麗與白宮之間,最難挪開的一塊大石頭。
面對共和黨陣營不斷質疑,身為現任副總統的賀錦麗,對拜登政府任內非法移民人數激增、物價高漲等造成民怨的問題難辭其咎,她始終選擇冷處理,但顯然無法化解選民疑慮。根據市調公司Savanta今年九月執行的一項民調,有高達五六%選民認為,她的政策將與拜登「非常相似」。
十月八日,賀錦麗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節目上被問到:「過去四年(如果你是總統),是否會在某些事情上做出與拜登不同的選擇?」她回應竟然是:「沒有任何事。(There is not a thing that comes to mind.)」
此話一出,正中川普陣營下懷。因為一直以來,倉卒上陣的賀錦麗不斷被質疑缺乏政策計畫、只能延續拜登路線,無法符合追求改變選民的期待。為了滅火,她在十月十六日罕見地接受保守派媒體福斯新聞(Fox News)專訪,當場明確切割,「我的執政不會是拜登執政的延續。」
但主持人追問「會在哪些方面展現差異?」她的回答依舊缺乏實質內容,僅強調:「我會帶來我的生命經驗、專業經驗,我創新的想法。我代表新一代的領導力量。」
「(現況)對賀錦麗比較不利。」陳方隅指出,她先前受訪機會很少,選民對她認識有限。但近期開始受訪後,卻暴露出不善應對的缺點。
接棒參選初期聲勢驚人的賀錦麗,儘管仍在全國民調維持領先,截至九月底的募款金額也遠高於川普,但近期確實因為在媒體上的應對失誤,而面臨沉重壓力。
因為根據過去兩次總統大選經驗,選前民調結果不一定完全準確,而且皆有低估川普的傾向。二○二○年儘管民調機構已記取一六年預測失準的教訓,調整調查方法,但選舉結果顯示,拜登在全國普選票的優勢,依舊小於選前領先幅度,賀錦麗表面上保有的微幅優勢,極可能並不存在。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指標是,川普創辦的「川普媒體與技術集團」(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股價,近半年來與川普選情高度相關。七月十五日,他遇刺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收在四十.五八美元高點,隨後最低跌至九月二十四日的盤中十一.七五美元,但十月二十一日又回至三十.三美元,可見資本市場對川普當選的看好度再次回溫。
儘管本屆大選中,川普與賀錦麗支持者臉譜與關注的議題截然不同,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除了所有選民一致認為重要的經濟政策以外,民主黨支持者較關心健康保險、墮胎權利等議題;共和黨支持者則更在乎非法移民、維護治安、外交等政策。

選情膠著 政策向中間靠攏
但因選情膠著,讓兩位幾乎毫無共通點的候選人,在政策上悄悄往中間靠攏。
蓋洛普民調(Gallup)顯示,選民認為川普更能處理好經濟、移民、外交議題,賀錦麗則在醫療、墮胎、氣候變遷等議題獲青睞,槍枝管制政策上,兩位候選人平分秋色。傳統較挺民主黨的非裔及拉丁裔選民,約四○%也支持川普強調的加強邊境管制、驅逐非法移民;賀錦麗對非法移民的態度也轉趨強硬,並將矛頭指向川普與共和黨議員聯手阻擋兩黨邊境安全法案。
在女性選民支持度大幅落後的川普,對墮胎的態度則由過去的明確反對,轉向支持「交由各州決定」,近期還在福斯電視全女性觀眾的「市民大會」節目上,自稱為「體外人工受精之父」,並承諾當選後要為所有需要人工受孕的美國人負擔費用。
種種跡象皆顯示,這次大選的勝負差距極可能小於四年前,美國媒體開始憂心「延長賽」的可能性。九月在密西根州的一場造勢活動上,川普表示若自己沒有勝選,將拒絕接受結果,「他們作弊,這是我敗選的唯一可能原因。」
四年前川普就曾拒絕承認敗選,支持者甚至衝進國會大廈,試圖阻止時任副總統彭斯 (Mike Pence) 認證拜登當選;今年共和黨人更已經先發制人,在關鍵州提出一百多起質疑選舉不公的訴訟,為選舉後的挑戰奠定基礎。
十一月五日後的美國政局究竟是逐漸回歸平靜,或更趨激情對立,仍難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