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日前披露,美國科技大廠高通(Qualcomm)正洽詢收購英特爾(Intel),這個震撼彈立即引起業界熱議。高通與英特爾都是美國最重量級的半導體公司,即使雙方目前對此消息都未證實,但仍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之處。
從股價與市值來看,高通想吃下英特爾,此刻當然是一個好時機,因為英特爾如今正陷入有史以來最窘迫的處境,股價頻創新低,今年至今大跌56%,正是高通危機入市的良機。
比較兩家公司的財務數字與股票市值,高通的營收規模不及英特爾,但市值則有兩倍。高通2023財年銷售額爲358億美元,英特爾則有542億美元,高通營收只有英特爾的六成多,至於市值部分,高通目前是1882億美元,大約是英特爾932億美元的兩倍。
英特爾多年來盤據半導體霸主,過去的營收及市值都曾遠遠輾壓高通,若非英特爾歷經裁員及晶圓製造賠大錢等衰事,股價不至於創新低。市值只剩高通一半,對高通來說,此時出手收購,付出代價低很多。
美中對抗干擾 合併案可能遭到否決
不過,也因為這兩家公司太重要又備受矚目,兩強若合在一起,對其他公司或國家都會帶來嚴厲挑戰。因此,即使英特爾接受收購條件,但龐大的交易勢必引發反托拉斯審查及國安疑慮。
尤其是在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下,英特爾和高通在中國大陸都有不小業務,兩家公司談收購,一定面臨中國大陸反托拉斯當局的阻撓。過去英特爾曾試圖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破局,高通要收購恩智浦半導體也功敗垂成,都是遭中國大陸否決。
此外,英特爾目前最大困境是在製造,尤其是晶圓代工部門績效不振,是拖累其大幅虧損的關鍵,因此要如何處理這個燙手山芋,也是此項收購案談判中最關鍵的部分。
事實上,高通多年來一直維持IC設計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只做設計、晶圓製造交給台積電及三星的作法來看,不至於會為了要增加晶圓製造去買英特爾。
因此可以合理推斷,若洽談收購,高通可能會只想買英特爾的產品部門,或是若買下全部的英特爾,收購條件也會是把產品部門留下來,但製造部門分拆出去,賣給美國的私募基金,或是與其他美系晶圓代工廠合併。
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說,高通與英特爾談合併,最重要的關注點,反而不是兩家公司產品部門如何互補或整合,而是英特爾的晶圓製造,未來要如何處置的問題。
美國政府可能在這個收購案背後下指導棋,是因為當下美國正努力重建本身在晶圓製造上的實力,當先進製程的晶圓製造都需仰賴亞洲的台積電或三星時,英特爾是目前美國「全村的希望」,未來英特爾製造部門如何切割處理,美國政府一定最關切。
因此,高通收購英特爾若要成立,必須把美國政府最關切的議題擺在前面。也就是說,高通若要敲定協議,未來要如何處理製造部門,要賣給哪些私募股權基金或其他大廠,可能都必須先經美國政府同意才行。
至於從雙方產品互補及合併效益來看,這是目前高通最有興趣的部分,也很值得進一步探究。對高通來說,收購英特爾的產品,對補齊本身的產品競爭力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目前AI伺服器是高通的弱項,此部分是輝達遙遙領先,但高通是ARM架構AI PC的先行者,雖然銷售才剛開始,但在英特爾X86相關矽智財(IP)加入後,可以彌補高通的不足。高通在裝置端AI手機晶片領域極具優勢,若能成功和英特爾整合,將進一步建立在全球AI PC領域的領導地位。
另外,英特爾旗下的Mobileye,也可以與高通車用業務做結合,這又是高通目前最領先的部分,聯發科雖然在手機晶片逐漸能與高通抗衡,但在車用半導體業務目前則落後高通甚多。
改革一:切割晶圓製造 才能浴火重生
不過,高通與英特爾探詢收購,我感覺這個談判應該還在很初步的討論階段,而且很明顯的,這麼大規模的收購案,又發生在目前如此複雜的時機點上,未來要面對的挑戰與阻礙一定很多,胎死腹中或收購失敗的機會相當大。
反而目前更重要的事,應該是關注英特爾將如何進行改革的問題。英特爾應該要如何改造,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從2018年美中大打晶片戰以來,我一直都認為,英特爾應該趕緊進行產品與製造切割的動作,以超微當年切割出格芯(Global Foundry)的模式進行改造,才是最佳解方。
如今,在經歷了虧損、裁員及延後各項投資案等利空後,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終於在9月16日宣布重大轉型策略,預計將晶圓代工部門設為獨立子公司,並允許從外部再增資。
基辛格這個宣布,意味著英特爾要將IC設計保留在公司內,至於晶圓代工則會切割出去成為獨立公司。也就是說,英特爾傾向不再維持以前IDM廠的運作,而是成為類似輝達的IC設計公司,在此目標下,英特爾應該是賣掉晶圓代工部門,但內部會重新加強整頓產品線,成為一家超強的專業IC設計公司。
因此,英特爾這個作法,其實與高通打的如意算盤剛好相反,因為高通想要的是英特爾的產品與設計部門,但英特爾最想維持的正是產品與設計部門,雙方的目標及焦點並不一致。
我的看法是,英特爾的IC設計能力還是很強,但晶圓製造部分不是英特爾的競爭優勢,應該切割出去,不論是併給別人或併其他公司,總之要把晶圓製造切出去,讓英特爾成為產品公司,如此公司才不會被製造拖累,並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與輝達、超微及高通等其他對手競爭。
有人認為,英特爾應該把產品線切出來賣給其他公司,如今高通表達要收購英特爾產品部門的想法,也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不過,我認為這種策略顯然不太對,不只不適合英特爾,也不是美國主流公司該走的路。
美國是全世界IC設計業最強大的國家,目前半導體市值前幾強都是像輝達、博通、高通及超微這種設計公司,其中只有一家亞洲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擠進榜單內。英特爾繼續做產品與設計,才是重返高峰與榮耀的唯一路徑,至於製造業就留給亞洲公司吧!這個部分亞洲企業做得更好,英特爾沒有太多競爭利基。
我認為,像英特爾這種曾是全球半導體龍頭的國際大廠,實力與基礎都還在,只要願意做出對的決策,改革一定看得到成果,幾年後又是一尾活龍。
改革二:需要充滿決心與熱情的執行長
如今,基辛格已有將部分英特爾產品訂單交由台積電生產,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但未來更該做的是加快速度把晶圓代工部門切出去,若沒有下定決心做這件事,英特爾要重振雄風會很困難。改革一定引發反彈,但不改革絕對沒機會,基辛格如何衡量輕重做對的事,恐怕是決定未來英特爾命運的關鍵。
要切割英特爾的製造部門,我相信一定比過去的超微更困難,因為英特爾比超微擁有更輝煌的歷史,英特爾員工與主管當然更自信更驕傲,英特爾執行長要推動這件事,一定會引起許多反彈或抗議。
但是,當年超微執行長蘇姿丰以一個外來的人,在內部排除萬難,沒有包袱地逐步完成兩家公司切割獨立的改革,這些艱難的改革過程,最後也換來豐碩的成果,超微這個好例子就擺在前面,英特爾早就有學習的榜樣。
因此,落難的英特爾當下最需要的,恐怕就是要找到一位像蘇姿丰這樣充滿決心與熱情的執行長。但很可惜的是,從2021年接掌英特爾執行長的基辛格,三年過去了,但在面對變局時,他的各種行動方向都還是因循過去的作法,沒有正視半導體產業已進入專業分工的趨勢,仍然認為英特爾可以回到美好的舊時光。外界看到他花最多的時間,就是到處講台灣很危險、美國不應依賴台積電,還有美國政府要支持英特爾。
對美國來說,英特爾確實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是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曾經很強的英特爾,如今或許還有一定的實力基礎,只是,英特爾如果不面對現實,也邁不出改革步伐,任憑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如此不爭氣的英特爾,恐怕美國政府補貼再多錢,都很難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