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7月營收報喜!昨(9)日公布7月自結合併營收2569.53億元,月增23.61%、年增44.67%,刷新歷史新高紀錄,但美國廠投產進度卻是一波三折,美媒最新報導,美台文化衝突持續、對手英特爾搶人與川普政治威脅等3大挑戰,在在墊高明年投產的難度。
台積電2020年5月宣布計畫在鳳凰城郊區建立工廠,不過4年時間過去,迄今仍未順利投產,《紐約時報》專欄指出,由於美國高達92%的先進晶片得向台灣採購,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被美國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將促進美國先進晶片製造的發展,拜登政府並在今年4月,依據《晶片與科學法案》給予台積電高達66億美元(約2138億元台幣)的補助款。
然而,台積電在台灣靠工程師和專業供應商打造的長期合作網絡,磨練出高度複雜的製造流程,並在政府支持下,將極度細微電路蝕刻到晶圓片中,然而在現實裡,將台積電複雜的製造流程,帶到美國沙漠成功複製確是相當困難的挑戰。
首先,台灣管理層和美國工人間的文化衝突持續,讓台積電難將台灣文化在美實現,並透露在近期一次採訪中,包括高階主管在內的12名台積電員工坦承,台灣高層和美國工人之間的文化衝突,讓雙方都感到沮喪。
報導指出,台積電美國廠的2200名工人中,約一半從台灣引進,而台積電以極其嚴格的工作條件聞名,台灣員工在半夜因緊急情況被叫去上班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在鳳凰城,已有部分美國員工因觀念分歧,紛紛主動離職,除了美國,台積電在日本、德國也面臨類似的挑戰,意味著台積電必須一切從頭開始。
在亞利桑那州廠施工期間,台積電曾派美國工程師到台南受訓,但1位曾到台灣受訓的美國工程師Jefferson Patz表示,拼命工作的做法並不適合所有人,「這些工人被要求用盡一切努力,完成最迫切的工作,且一些美國工人也發現,自己很難在台灣長住。」
為解決美台勞資間的緊張關係,台積電除加強管理人員的溝通培訓,也減少會議頻率和參加人數。台籍員工表示,公司已試圖緩和緊張局勢,工作量也不如在台灣那麼緊湊,但不確定隨工廠明年全面投產,工作量是否會持續減少。
此外,《紐約時報》指出,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還要跟對手在勞動市場競爭搶人,美國晶片巨擘英特爾也正在該地區擴建工廠,同樣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
最後則是政治威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6月曾表示,台灣從美國奪走了晶片產業,猛烈批評美國資助台灣公司在美製造晶片,箭指台積電的意味濃。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與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本文授權自旺得富理財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