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延宕最久的三中全會終於召開,「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喊得震天響,但是對於正遭逢沉重下行壓力的經濟,中央卻堅持慢慢調理的中醫療法。
肩負制定中國重大經濟政策的「三中全會」,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三個任期、完全執政後,竟然難產;這個依照往例應該在去年第四季召開的會議,竟然延宕了八個多月,拖到今年七月十五日才正式召開,是四十年來最晚召開的一次。
「三中全會」是每五年一次、由代表中國共產黨最高權力機關的中央委員(目前二○五位)集會,制定重大經濟政策的關鍵會議,也會安排一些政治與人事議程。例如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舉行的三中全會,就確認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路線,這年的三中全會對習近平而言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他的父親習仲勛在那次會議中,被提拔為中共中央委員。
才啟用11年,號稱亞洲最大、最先進轉運樞紐的杭州東站,高鐵月台竟然下沉40公分,乘客上下車得「跳樓梯」。(圖/取自微博)
習遇改革開放後最厚鐵板
習近平進入第三個五年任期,政治上已經徹底消除雜音,經濟上卻踢到改革開放後的最厚鐵板。在正式召開會議之前,《人民日報》與主要官媒都強力放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旋律,然而與官媒宣傳恰恰相反的是,二○二四年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