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加薩熱戰、台海緊繃、東西方冷戰⋯⋯,預告著全球軍備支出的上升。 擁有先進AI和武器的國家,將擴大投資和開發新技術,有機會應用在生活場景中。
一九九○年代初期冷戰結束,各國減少軍備支出、提振經濟帶來所謂的「和平紅利」。全球軍事裝備、武器和人員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由三.五%降至約二.三%。原本眾人預期,省下來的國防開支用於生產性投資或消費支出,然而,接下來全球經濟成長率並未提高,甚至成長速度有逐漸趨緩現象。
事實上,不僅和平紅利不存在,國防支出下降與GDP成長率下降還具有一定的正相關,自一九六○年世界銀行首次公布相關數據以來確實如此。我不主張戰爭,也不支持增加軍費開支,但事實擺在眼前,讓我們來看背後的原因。
近七百年前的鼠疫或最近的新冠肺炎等大規模傳染病,最後都導致衛生習慣的改善、醫學科學的進步和勞動力的緊俏,進而提升更多人口的健康和財富。戰爭則不然,戰爭具有破壞性,軍費支出通常是無效益的浪費。但與疫情一樣,在軍事威脅下,各方都使出全力、不惜代價地投入戰事,再昂貴的新技術也要想盡辦法取得。
戰爭或軍事威脅往往刺激技術發展,如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當時俄羅斯和德國軍隊的主要運輸工具還是馬匹;二戰在核爆下結束後,開始了核能應用。在戰時豐富的使用經驗,讓航空旅行變得更安全,也促成商業化的可行性。在戰火的高壓氣氛下,催生了救人無數的抗生素。即使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國防經費也生出了太空計畫和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