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曾經到印度採訪10天,那年,上任未久的印度總理莫迪剛開始推動「印度製造」計畫,我們循著「德里、孟買工業走廊」一路走訪,其中一個亮點,是拜訪印度手機品牌Micromax總部。
當時,Micromax一度打敗三星,成為印度手機龍頭,這家年輕的印度公司也被阿里巴巴、軟銀點名投資。公司創辦人分享祕訣,「我們只想著一件事:印度人究竟要什麼?」他的答案,首先是迎合印度人愛看歌舞片的胃口,大膽推出大螢幕手機,另一個更重要的答案,是「價格便宜!」
這是9年前的印度,「便宜」就是真理,在地小品牌用不到3千新台幣就能買到的大螢幕手機登上王座,而高貴的蘋果iPhone仍在苦戰,年銷量大概僅有Micromax的十分之一。
9年後,採訪團隊再次前進印度消費市場,蘋果直營店人潮滿滿,要價超過兩萬新台幣的iPhone手機賣得不差,去年,iPhone成了印度銷售總額最高的手機⋯⋯。印度人要的,似乎不再只是便宜。
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印度與不少東協國家成為供應鏈移轉受惠者,隨著製造業崛起,就像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說的:「製造業會帶來薪資成長,薪資成長則會回歸到消費市場。」貿易戰六年後的今天,連鎖效應確實已開始向消費、內需經濟傳遞。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與中華徵信所合作推出「東協台商一千大企業調查」,在成長最快的南向國家裡,從營收規模盤點最強台商;而許多在地台商跟我們強調的,則是「不只製造出口、也要瞄準內需」的新方向。
「印度製造」計畫的下一步,是「為印度製造」。而這條從出口到內需的邏輯線,也在許多南向國家同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