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在今年中國兩會期間,具有人大代表身分的中國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這麼喊話,他的理由是,中國國內市場已無法消化製造產能,企業必須出海。
這段時間,「出海」成了中國從上到下的熱門詞彙;1月,富比世中國(Forbes)公布了「第一屆出海品牌三十強」榜單,電動車出口狂飆的比亞迪排名首位,旗下電商平台Temu殺入美國市場的拼多多也位居前列。三月底,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談到「中國實體經濟突圍」這個重要主題時,講者的解答也是「企業出海」。到了4月下旬,粵港澳大灣區還舉辦一場「品牌出海戰略」發布會。
中國官媒當然沒閒著,以「出海」為關鍵字的報導如雨後春筍,4月下旬,《人民網》一篇「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報導,點名「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向全球」⋯⋯;就這樣,出海成了中國認定的經濟突圍藥方,而電動車,則是拚出海的主力軍。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透過最新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市值大調查」,清楚看見這帖「經濟藥方」所造成的產業變化。稍加分析,在今年入榜的中港企業中,汽車產業的市值增長幾乎可用「一枝獨秀」來形容。一枝獨秀的背後,有中國新產業出海突圍的企圖,有中國內部產能過剩的殺戮,更有國際間對「中國倒貨」的擔憂,就像「德國汽車教父」對我們說的,中國電動車的勢力,恐將改寫全球版圖。
這是《今周刊》連續第21年進行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在AI浪潮下,台灣入榜家數終於在暌違10年後再度破百。中國出海突圍,台灣乘浪而起,一份調查,盡顯兩岸產業脈動的趨勢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