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28)
過去一年,在內部經濟環境欠佳的背景下,談到中國經濟時,除了近年頻繁出現的房地產危機與消費不振外,總不時還會看到這麼幾個詞彙:出海、內捲、新三樣、新質生產力,以及產能過剩。
究竟,在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下,這些詞彙的意涵是什麼?回望過去一年,在外界一片高調的「唱衰聲」中,中國經濟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今周刊》一年一度的「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為您深度解析。
「今年,將是『它』的勢力大幅改寫全球版圖的一年⋯⋯。」說話的是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德國人、經濟學教授,但目前在歐洲汽車研究權威機構波鴻研究中心擔任主任的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稱號:德國汽車教父。
在視訊畫面另一端,本來面帶輕鬆笑容的杜登霍夫,在談及他口中的「新勢力」時,表情倏地轉為嚴肅,語氣中,更是透露出一股難言的沉重。
沉重,是因為在杜登霍夫的眼下,一個原本被德國汽車業認為無足輕重的對手,在短短幾年間,竟脫胎換骨般進步神速。如今,這個對手更已兵臨他的母國城下。「我們,正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面對《今周刊》的詢問,他輕嘆了一口氣。
對手,是中國;而杜登霍夫口中的「我們」,則是歐洲。
時間回到今年1月15日,當日,一艘總長近兩百公尺、造價約50億人民幣,使用全球最先進液態天然氣(LNG)雙燃料動力技術的運輸船,從中國深圳啟航,前往歐洲。在這艘名為「探索者一號」的白色渡輪上,裝載著由中國指標新能源汽車大廠比亞迪所製造的電動車,總數超過5千4百輛。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過去一年強勢出海,更在去年第4季一舉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最多的車廠。(圖/Getty)
「白船」探索者一號撞開歐洲
去年歐盟銷售電動車近兩成中國製造
「在左右為難之下,(歐洲)打開大門的時刻已經臨近。」3月初,《日本經濟新聞》發表評論,以比亞迪這艘「白船」的出海,對照1853年美國「黑船」艦隊駛入日本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放國門的歷史,預告歐洲汽車產業的大門,或將自此被中國「撞開」。
「撞開」一說並非無稽之談。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E)統計,2023年歐盟銷售的電動車中,約有19.5%是在中國製造,而隨著比亞迪等中國汽車製造商繼續奪取歐洲市場份額,T&E預估到2024年底,這一比率將升至25.3%。
事實上,就在比亞迪「白船」出發的兩天後,1月17日,中國最大汽車製造商上海汽車集團的首艘遠洋汽車運輸船「上汽安吉申誠號」,亦開啟了首航。這艘擁有7千6百個車位、號稱是全球現役裝載量最大的「滾裝船」(roro ship),首航的目的地,一樣是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