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次我們經歷過,總統大選行情推升股市,後又因為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無以為繼,而在選後甚至選前轉跌。現在則是見證歷史是否重演的時刻。
理論上,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應受到政客的干預。因為政客只著眼於下一次的選舉,希望經濟和就業市場能不斷成長;而央行官員則須考量政策的長期影響,即寬鬆貨幣政策和需求擴張之後,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因此,雖然台灣央行總裁和美國聯準會主席都由總統任命,但是央行總裁的任期比總統長,而聯準會主席的指派則與總統大選年錯開。
儘管聯準會主席鮑爾是川普在總統任內任命的,但身為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川普卻多次批評鮑爾,並揚言一旦當選,將在鮑爾二○二六年任期屆滿後不再提名他。川普指責鮑爾對應通膨的反應過慢,這當然有些根據,但事後諸葛總是比較容易。在這兩位極具影響力人物爭執背後的根本問題:美國的精英政治漠視、甚至損害了普羅大眾的利益。
川普是平頭百姓的代表,對事實真相的掌握度極差,口音頗受底層民眾的喜愛;當矽谷、華爾街和華盛頓精英從AI等科技發大財之際,一般民眾根本沾不到好處。而在建制派精英的眼中,川普是危險的搗亂者,可能會摧毀美國的金融和經濟基礎,必須極力阻擋他重返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