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韓國、以色列都在加大引進外籍移工,印度勞工是新增外籍移工首選,唯獨在台灣,引進移工政策淪為政黨鬥爭的肉票,甚至爆發毫無節制的歧視言論。
二月二十二日,一架從印度飛抵以色列的飛機,搭載了五十名來自印度的營建工人,他們被以色列的建設公司雇用,不畏加薩走廊的戰火,參加以色列重建工作。
這五十位具有營造專長的印度移工,是預計總數高達六.五萬名勞工的先頭部隊。兩個月前,在緊鄰印度首都新德里北部的哈里亞納邦,當地政府設立了「以色列召募中心」,每天都有數千名印度男性排隊,爭取一萬個前往以色列的工作機會。
哈里亞納的當地媒體詢問排隊的印度工人:「你知道以色列加薩走廊正在打仗嗎?」所有的申請者都說知道,但他們相信以色列對外國勞工權益有明確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能夠出國「一年賺取一百萬印度盧比(約三十八萬新台幣),非常吸引人。」他們說,這是當地基層工人的五倍薪水。
韓開專案窗口、日擴大引進
台低調簽署合作備忘錄
除了以色列之外,韓國、日本去年也都跟印度政府簽署了引進印度移工的協議,他們歡迎印度移工,安排符合人權的流程,視為緩解國內勞工短缺的解藥。韓國的造船廠生意太好,缺工嚴重,政府開了專案窗口加速引進印度勞工來協助造船廠;日本原本已經開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年輕勞工,經由指定的日本當地學校訓練後填補便利商店店員等職缺,解決服務業缺工問題,去年也正式簽約擴大引進印度裔的勞工。
在其他國家受到歡迎的「引進印度移工」政策,唯獨在台灣淪為形象負面的燙手山芋。去年在總統與立委選舉期間,「印度移工」成為反對黨攻擊的焦點,國民黨立委在立法院舉牌反對,還有公民團體上街頭示威,社群網路也爆發大量嫌棄印度人骯髒、有咖哩味道、隨地大小便,甚至「印度對於強姦之人大都不會被判刑」等極為歧視的語言,勞動部的粉絲專頁被反對聲浪灌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