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金流出現兩個改變,一個是供應鏈的轉換,一個是資本市場的移動,而牽動這一切的關鍵因素是地緣政治,進入二○二四年更加劇了這個變化。
從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一八年祭出貿易戰後,拜登總統任命的財政部長葉倫不斷強調「友岸外包」,也就是供應鏈要放在友善的國家,這是催生供應鏈移動的巨大轉機。葉倫說這話的時候,也許大家半信半疑,中國也自信擁有最強大的勞動力,世界工廠地位不可搖撼,但是該現象在二三年出現了巨大變化。
從○九年起一直是美國最大進口國的中國,在二三年排名順位退到第三,超越中國的是墨西哥與加拿大。過去中國產品輸出到美國的占比最高達二一.三%,去年中降到十三.三%,截至十一月,占比降至十三.九%,墨西哥則以十五%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
從貿易順差來看,中國在二二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四○四一億美元;到了二三年,則驟降到二七九四億美元,這一降減少了一二四七億美元。過去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龐大的貿易順差是支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元素,對美出口受阻,工廠產能過剩,必定帶來嚴重失業壓力,進而影響內需消費,甚至戳破過去賴以推動經濟成長的房地產,房市的壓力正隱然成形,中國正面臨是否跟進日本陷入失落年代的危機。
而另一端,美國全力拉起的貿易新夥伴墨西哥,在二三年對美的貿易順差達一五二○億美元,與一七年相較,足足成長兩倍;而越南成為中美逐鹿的新焦點,並且是美國移轉供應鏈在東協的頭號目標,去年越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一○五○億美元,是一七年的三倍,越、墨、加、印度都是美中政治角力下的最大受益國。
台灣二三年出口額四三二四億美元,衰退九.七九%,其中對中國出口一五二二億美元,衰退十八.○九%,但對美國出口七六二億美元,年增一.五八%,對美國貿易占比從一七年的十一.七%上升到十七.六%,對中國占比從四一.三%下滑到三五.二%。今年元月台灣的出口三七一.九億美元,年增十八.○五%,對中國的占比降到三二.九%,對美國的占比上升到二二.六%,如果把對東協的占比十八.三%加進來,已達四○.九%,正逐漸取代過去中國扮演的角色,可見供應鏈移轉效應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