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元月的利率決策會議,決議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主席鮑爾並於會後記者會暗示,聯準會於3月的利率決策會議不太可能降息。
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交易員預期3月降息的可能性下降至四成以下,預期5月降息的可能性達九成四,顯示市場預期3月降息的可能並不高。
1月非農新增就業人口提高至35.3萬人,高於市場預期的18.7萬人,亦高於上修後的12月數據的33.3萬人,非農業就業數據連續兩個月增強。
截至1月27日止的美國單周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上升至22.4萬人,為近11周單周最高,但仍維持在長期低檔區,連續第二周上升,初領失業救濟金四周移動平均數自前周的20.3萬人,上升至20.8萬人,仍維持在長期的低檔區。連續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自前周的182.8萬人,上升至189.8萬人。整體美國就業市場維持穩定狀態,有益總體經濟持續穩健擴張。
▼圖一、美國每月新增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就業市場穩定降低聯準會降息預期
1月失業率3.7%與12月持平,連續三個月維持在3.7%水準。1月每小時薪資年增率4.48%,高於市場預期的4.1%,亦稍高於12月的修正值4.31%,連續兩個月上升,但每小時薪資年增率自2022年3月的5.92%,處於緩步下降趨勢尚未改變。單月非農就業人口意外明顯優於預期,顯示美國總體經濟仍處穩健擴張狀態,讓市場對聯準會迅速降息的預期降低。
貸款利率維持高檔 汽車、房市景氣受到負面影響
美國1月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自12月的47.1上升至49.1,連續第15個月低於景氣擴張與收縮臨界點,但已連續兩個月上升,顯示美國製造業景氣依舊處於收縮狀態,但出現微弱的復甦徵兆。
▼圖二、美國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製造業出現微弱的復甦徵兆
1月汽車年率銷售量為1549萬輛,月減6.52%,高於2023年同期的1561萬輛,年減0.77%,連續第17個月正成長後的首月年增率負成長,成長動能出現轉弱徵兆,仍處於長期高檔的貸款利率造成車貸族沉重負擔,對汽車業景氣持續造成負面影響。
▼圖三、美國汽車銷售年率輛數:汽車銷售量小幅走弱
金融海嘯之前,美國30年期房貸2006年最高約6.8%,成屋銷售量年率戶數從720萬戶,下降至2008年的377萬戶,降幅約48%。2023年10月30房貸利率最高點約7.9%,2024年1月下旬進一步下降至6.78%,占整體房屋成交量約85%的成屋銷售量年率戶數從673萬戶,下降至2023年12月的378萬戶,降幅約43.8%,與金融海嘯之前的景況已相當接近,成屋銷售量仍顯冷淡。
▼圖四、美國成屋銷售年率戶數:高房貸利率持續打擊房市景氣
▼圖五、美國30年期房貸利率走勢圖:房貸利率仍在長期高檔區
美國房價中位數最高點出現在2022年6月的41.38萬美元,房價目前仍呈現緩跌格局,截至2023年12月成屋房價中位數為38.26萬美元,自最高點下跌7.54%,並未出現如金融海嘯前的崩跌局面,美國房市仍呈現成交量萎縮,房價緩跌狀態,空頭趨勢尚未改變。
ADR溢價達12.4% 台積電股價處於低估狀態
元月下旬公告的12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增率持續下降至2.6%,續創2021年2月以來最低點,顯示PCE年增率自2022年6月高點7.12%以來下降的下降趨勢毫無改變;個人消費支出核心物價指數(核心PCE)年增率下降至2.93%,續創2021年3月以來最低點,維持自2022年2月高點5.57%,迅速下降趨勢。
美國通膨數據持續降溫,且呈現加速態勢,市場預期聯準會2024年貨幣政策即將轉向的客觀條件越來越成熟。鮑爾雖暗示3月降息可能性很低,但1月底利率決策會議後,美元指數依舊盤整,近期因就業數據優於預期,美元指數稍微上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卻未明顯上升,顯然匯市及債市均高度預期,縱使2024年首季可能不降息,但離聯準會啟動降息的時間,已經不遠。
▼圖六、美元指數日K線
▼圖七、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
截至台北時間2月5日,台積電ADR收盤價115.75美元(2024/2/2),換算為台積電普通股每股股價約為726.1元,相較台股中台積電兔年封關股價646元,台積電ADR溢價12.4%,顯示台積電股價可能仍處於低估狀態。
▼圖八、台積電ADR與台積電普通股日K線對照
年初以來,美國AI概念股龍頭輝達(NVDA)股價持續創新高,累積漲幅已達37.35%,總市值達1.634兆美元,躍居全球上市企業第六名,逐漸逼近第四名的谷哥(GOOG)的1.777兆,及第五名的亞馬遜(AMZN)的1.775兆美元。股本小而美的美超微(SMCI)累計漲幅更高達103.06%,總市值達320億美元。
台股資通訊產業供應鏈與美國AI產業已建立最重要的夥伴關係,2024年為全球AI產業成長的肇始年代,以美國主要AI上市企業動輒享有超過50倍以上的本益比,以資訊科技為最主要結構的台股指數,將有很高機會隨AI產業進入高成長循環,再締新猷。(作者為鉅豐財經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