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迄今福島第一核電廠已排放三次核廢水,第四次排放將於2024年執行。雖然日本東京電力不斷對外宣稱核廢水已高度稀釋,對人體影響程度「幾乎可以無視」,但仍有許多人認為擔心核廢水問題。清大核能安全專家與日本經產省一線官員現身說法,用「科學」再次呼籲核廢水無問題。
▲「福島前進」於12月8日就核廢水問題舉辦論壇,邀請產官學與媒體參與對話。中間著西裝領帶者為清大核安全專家葉宗洸,其左側為常駐福島核災地第一線的經產省官員木野正登。
「許多人會問我,核廢水排放後需不需要屯鹽?」任職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的核安專家葉宗洸有些哭笑不得地說:「就以科學來說,核廢水目前爭議最多的物質─氚,只存在於水中,鹽含水量只佔其重量的千分之五,假設一包食鹽200克,含氚量可說是微於其微。」
至於核廢水汙染海洋問題,葉宗洸秀出一連串數據,「日方為了避免爭議,目前作法是把氚活度稀釋到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而這其實就是日本現行地下水的含氚標準!日方到附近海域檢測後,發現每公升氚含量為每公升189貝克,甚至有過度稀釋的現象。」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反覆呼籲,希望台灣不要因政治外交因素,而被排除在核廢水現場取樣的行列外,台灣必須要有自己的樣本才能讓國人安心。
日本第一線核災復興官員:福島產品安全無虞
自2011年福島核災始就前往第一線處理核災問題,現職經濟產業省核災對策本部「廢爐‧汙染水對策現場事務所」參事官木野正登講道,日本能源不足,因此國家能源政策仍會以最大限度使用核電為主,儘可能減少火力發電,並以2030年的36-38%綠能為目標。
木野正登指出,在福島核災後,日本全國的核電廠都屬於中止運作的狀態,但國家仍需要核能,因此已預定重啟11處核電廠,但需通過重重檢驗才能過關。
核廢水方面,東電檢測雖然是合格的,但只有東電檢測不足以服眾,因此國際原子能機構數度前往日本,在進行多次檢驗後提出報告。報告顯示,就算在核廢水排放周邊海域活動,受到氚汙染的量也相當少。
「不要說台灣,連日本人都有核食疑慮,但現在福島的農產品與食品都有嚴格把關,超標的一律不準出貨,所以上架或上市的食品安全是無虞的。」
木野引述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究竟核廢水對於人體影響如何,假設一個人時常吃海鮮,在核廢水排放區域每年游泳96小時,岸邊逗留500小時,一年捕漁120天,其中80天在容易吸收輻射的漁網旁作業,一年下來的估算結果,比人體自然吸收的毫西弗量還低。」
以日本人一年自然吸收的2.1毫西弗量為基準,一年在核廢水附近海域活動的人吸收的毫西弗量遠低於基準值,「更不用說那些不太吃魚的人,影響肯定更低。」
欲破除台灣民眾的核疑慮 須讓台灣團隊赴現場採樣
廢水歷經三次排放後,共計排出含氚廢水2萬3351噸。日本東京電力(下稱東電)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皆有至現場檢測,結果發現排放後的每公升氚含量低於1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但葉宗洸直言,外界對於氚汙染與環境輻射汙染仍有很深的誤解。
「國際原子能機構為了平息全球疑慮,邀請包含中國、法國、韓國、美國等國家的11名專家,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組成調查團於10月24日至27日對排放水進行調查,結果證實與東電檢測的數據大同小異,皆低於標準之下。」
葉宗洸再以科學知識強調,氚具有放射性沒錯,「不過對一般生物體來說半衰期只有7至10日,特別是海洋生物的半衰期更只有2至3日,人吃下去之後基本上不會累積在體內,在新陳代謝作用後會自行排出體外。所以,不必擔心海產能不能吃。」
對於台灣民眾對於核廢水仍有疑慮,葉宗洸建議,日本應當邀請台灣專家前往福島現地實施取樣,回國分析後才有台灣自己的樣本數據,「這樣才能服眾」,若因政治因素而將台灣排除在外,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不排除請網紅協助宣傳 普及正確核廢水知識
不過,雖然數據顯示核廢水排放沒有問題,但一般民眾情感上仍難接受。對此,木野正登向本刊表示,要能讓民眾對核廢水及福島海鮮、農產品安心,「資訊公開是很重要的,公佈這些數據就是要讓民眾放心,但現在網紅時代,由網紅來協助推廣反而會更有散播力。」
木野邊說邊苦笑,國際原子能機構雖然做出報告也對外說明,但總感覺沒有達到溝通效果,「科學的部份當然是很重要,但民眾情感上的問題也必須解決,而這是目前最棘手的……在宣傳上還是得下功夫,特別是讓外界知道福島出產的東西沒有問題,消除外界對福島的疑慮,才能解決福島產品汙名化的問題。」
木野強調,此前也有研擬過將核廢水蒸發的辦法,但核廢水若蒸發至大氣,反而會演變成全球問題,爭議更大,因此才會採用排放核廢水的作法。身為第一線官員,此後也會以「對外傳達正確的知識」為使命,直到福島復興為止。
▲木野正登(55歲)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主攻正是核能,也讓他決志協助福島復興為己任。2011年3月起迄今皆常駐於福島,東京出身的他儼然已成了道地的福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