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2030年前減碳效應分析,當控溫攝氏1.5度且立即積極行動,將帶來能源支出最低的效益;
所以,現在如果對積極氣候行動愈抗拒,未來要吃的苦頭就更多。
十一月上旬訪問法國與荷蘭,在巴黎碰上西歐史上風速最強的夏蘭(Ciarán)暴風雨,眾人口中仍不免驚嘆:「實在是怪天氣!」
本次能一次與諸多歐洲能源專家進行深度討論,實屬難能可貴。一場仍在糾纏的俄烏衝突,讓歐洲能源轉型瞬間變得複雜,對俄羅斯的制裁,也連帶使企業與全民都被攪和了進來,油氣、穀類及鎳鋰金屬等價格暴漲,供應鏈斷鏈,信用危機與通膨,政府支出改大量投入國防、能源體系與產業政策外,也驅使投資決策加速整合財務績效、供應安全與碳排風險;金融業成為法規與品牌自主要求外,擔任驅動減碳的要角;而能源轉型與減碳力道在雪上加霜下,該積極、放緩或延遲,可想而知對歐洲各國都是一道棘手的難題。
潔淨能源科技背後存在大量金屬需求,主要有銅、鋅、鎳、錳、鈷、鉻、鉬、稀有金屬、矽等。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統計報告,熱泵、太陽能光電、電解槽、電池、風力組件的製造,鋼、水泥及鋁等大宗材料的生產,銅、鋰、鎳及鈷等關鍵金屬的生產,中國全部占世界第一。IEA最新關鍵金屬分析報告指出,在淨零推進下,潔淨能源所需的關鍵金屬,在二○三○年會成長三.五倍。根據目前已宣示淨零國家所發布最新潔淨能源計畫來看,銅、鋰、鎳及鈷等關鍵材料的供需,尚可平衡,然愈落後部署的國家與產業,未來面臨缺料的挑戰將愈大,淨零將淪為空包彈,競爭力快速下滑,恐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