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向來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被譽為「最了解台灣的日本人」的獨立記者野島剛,從台灣、香港兩地,解讀中國對台灣的執念。
「日本小孩很喜歡看漫畫,像龍珠、三國演義…我很喜歡三國演義,因為日本的歷史比較單純,但三國演義是今天的敵人是明天的朋友,又變成敵人。」獨立記者野島剛先生追溯自己學習中文的啟蒙,眼裡透出興奮的光,但在稚子般眼神中,也仍流露一絲犀利目光。或許正是這份對複雜歷史的喜好,因此讓他對錯綜的國際情勢分析多了一份迷戀,加上堅持記者的客觀作風,經常寫下容易激起熱切討論的議題。
野島剛不諱言,不偏袒任何一方的作法,讓外界對他的觀點累積厚實的信任,但同時也遭受許多批評。例如他在2022年九合一選前預測民進黨大敗,「當時收到很多責備說你怎麼寫這個,你是不是(偏藍)…但如果偏袒民進黨,其他陣營的人也會覺得你是不是(偏綠)…」他認為,這是台灣的「壞習慣」,總愛把人分為藍、綠、白,「連外國人都逃不過。」他無奈苦笑。
不過,正是這個幾近冷酷的客觀、實事求是的精神,使得野島剛對兩岸三地情勢的觀察,格外精準。他指出,從日本角度來看,未來要與中國保持「台灣化」的距離,抑或「香港化」的結局,是21世紀的日本,必須面對的最重要議題。
野島剛解釋,台灣化與香港化最大的差異,在於主權是否被控制。過去日本多數判斷中國會維持香港的經濟活動、民主選舉,但這樣的想望終歸破滅;反觀台灣雖然遭受許多壓力,共軍頻派戰機擾台或突然宣布不再進口台灣某些農產品項,但「台灣仍然可以保持自由」,自決權是評斷的普世價值。
他進一步以「金絲雀」比喻香港。早年,由於金絲雀對有毒氣體極度敏感,因此礦工會帶著金絲雀進入礦坑,以作為示警之用,倘若金絲雀出現異狀,礦工就可及早撤離。如今,全世界看著香港與台灣截然不同的處境,自可決定該與中國保持什麼樣的距離。野島剛的廣東話說得流利,也愛吃那裏的美食,但面對現今的香港,包裹著他的「客觀硬殼」出現細縫,流出一絲感嘆,「(香港)時代已經改變了。」
野島剛點出,有些台灣人或日本人誤以為,只要透過經濟活動、對話,就能解決兩岸問題,但他認為不太可能,頂多只能將中國對台灣的「解放執念」冷凍三、五年,卻無法根本上解決。原因出在中國對台灣的理念,從歷史上來看,是對國家已經從被列強侵略的自卑中,強大並復原的「證明」;另一方面,它早已成為中國的「信仰」。
談到這次出版《中國的執念》起心動念,野島剛嚴肅起來,他同理台灣遭受的巨大壓力,是一種煎熬,但同時台灣人必須有所覺悟,「這個戰場一定是長期的,而且不能放棄。」或許他沒有意識到,但短短兩分鐘內,「覺悟」這個詞他反覆提了2遍。這一刻,那份強烈想要喚醒台灣人意識的渴望,似乎讓野島剛的客觀,帶了些許微妙情感。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中國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