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ECFA的早收清單給台灣帶來的助力,已愈來愈微弱,且不一定能保住企業營運獲利;
但對台灣半導體出口到中國,中國卻一直不敢下禁令,這才是台灣產業真正核心競爭力的所在。
十月一日中國國慶日的這一天,立場友中的聯合報系,在《經濟日報》刊出「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的一則社論,暗指中國可能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政府應「開悟」,避免中國真的嚴厲施展「相應措施」,而衝擊台灣經濟。
這篇社論連日程表都寫好了,從四月十二日對台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時程半年,到十月十二日為止,即將到期。但視狀況可以延長三個月,到明年一月十二日為止,剛好是台灣總統大選前一天,這篇社論意指中國可能利用中止ECFA「影響」台灣的總統大選。
這篇社論的作者把時程表算好,又引述中國商務部在八月十七日的記者會表示,初步調查台灣對中國的貿易措施涉嫌違反「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世貿規則,又引述國台辦發言人說法,指台灣違反ECFA「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規範。
《經濟日報》指出,相關機構代表對台灣發言有如發出「最後通牒」,相關產業「心驚膽戰」,但政府卻老神在在,沒有任何積極作為。它還警告,若政府繼續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鴕鳥式應對,接下來就會面對對岸全面中止ECFA,或隨便給個理由中止優惠項目,衝擊台灣石化、紡織、機械、農產品等產業的對中國出口。由於ECFA早收清單占出口比率不高(約六%),對台灣整體影響不會太大,但這些傳統產業會更加艱辛,只能進一步外移或歇業,產業結構會更加不均衡,絕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
這篇社論看起來像是國台辦對台灣下指令,連台灣不配合,ECFA中止的時程表都列出來。其實政壇也有傳聞指出,繼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在疫苗採購風波後請辭,最近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也在雞蛋進口風波中下台,下一個認知作戰要推倒的是經濟部部長王美花。ECFA是殺手鐧,中方中止ECFA,代表經濟部因應不力,若發動受ECFA衝擊的傳產業者抗爭,即可能引發政治風暴,進而影響台灣總統大選,《經濟日報》這篇社論看來像套好路數的「劇本」。
我們先用數字看兩岸貿易結構,近十年來,儘管兩岸為了主權問題,看似劍拔弩張,但是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占比,除了二○一五年退至三九.五%,二二年降到三八.八%外,每一年台灣出口中國占比都超過四成,最高的一年是二○年的四三.九%,中國市場對台灣當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