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成長,可能是今天讓我們陷入「匱乏」的主因。
到頭來,台灣就像滾輪上的倉鼠,忙個不停卻獲益有限……。
台灣八月貿易順差近八十六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一八七%,相當亮眼。且慢,今年預估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不是只有一.六%嗎?兩者表現背道而馳,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很難接受的事實是,過去二十多年來,貿易順差不再能促進經濟成長。當年台灣走過殖民主義和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舉,亟需透過出口賺取外匯,作為建設、住房和工業的資金。然而自一九九○年代以來,淨出口成長與GDP成長的關係開始脫鉤。甚至,追求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成長,可能是今天讓我們陷入「匱乏」的主因。
促進出口成長的主要手段是壓低國內的土地、資本和勞動成本。現在台灣的土地不再便宜。其次,透過「超低」利率來壓抑資本成本,台灣利率是全世界第三低,這對社會精英是好消息,但對消費者、勞工或退休族而言,低利率會降低儲蓄報酬率,迫使民眾減少消費。最後,在OECD三十八國中,台灣的實質最低工資排名倒數第六;低薪阻礙台灣發展強大的內需消費市場,企業被迫轉向出口業務。到頭來,台灣就像滾輪上的倉鼠,忙個不停卻獲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