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95)
中國於四月中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將於近期公告,對台衝擊多大?
台灣政府又該如何因應? 本刊專訪國內知名經貿法學者顏慧欣,為讀者提供最全面解析。
諮商可能性沒有,……,但,台灣企業已非吳下阿蒙。」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說道。常於媒體發表政策評論、父親顏慶章為中華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首任常任代表的顏慧欣,為國內頗負聲望的國際經貿法律學者。
今年四月十二日,中國商務部啟動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八月十七日,商務部初步認定台灣違反WTO原則,並表示不排除後續將對台祭出相關制裁措施,甚至可能中止行之有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震撼台灣產業界。
究竟,中國的貿易壁壘將如何影響台灣?台灣政府又該如何「接招」?《今周刊》透過顏慧欣的專家之眼,一一為讀者拆解。
首先,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是中國究竟將於何時公布貿易壁壘調查的「終裁」結果?對此,顏慧欣表示,無論中國是選在今年十月十二日公布,或延至明年一月十二日台灣總統大選前公布,其實只是時間點的推敲而已,不會影響實質內容,因為「從現況來看,中方都很可能會認定台灣設有貿易壁壘,無論是基於WTO或ECFA,中方都能找到其認定依據。」顏慧欣說。
避免暗示對等 提告WTO機率低
最可能朝ECFA「早收清單」開刀
「書面報告的這種方式將會留下很多的伏筆。」顏慧欣指出,中方的書面報告可能只會針對「是否構成貿易壁壘」進行說明,並不會進一步詳述中國將如何採取措施。
那麼,調查結束後中國會有何舉措?根據中國國內法,顏慧欣認為中國有三種可能:一、與台灣進行雙邊諮商;二、將此事提至WTO訴訟;三、直接實施中方認為「合適」的反制措施。
她解釋,「在貿易壁壘初步調查階段,台灣作為被調查的利害關係人,理論上可以進行雙邊官方諮商。然而,中國目前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意向。」
至於中國是否可能將問題帶到WTO,顏慧欣認為機率甚微。她表示:「雖然中國是通過WTO代表團通知台灣這項調查,但這不意味中方打算在國際間放大這一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