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中國商務部宣告將對台灣生產的聚碳酸酯(PC)祭出反傾銷措施,被認為是近年對台單一產業力度最大的制裁。究竟,中國反傾銷政策將如何衝擊國內石化產業?企業又能如何因應?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統計,此時此刻,中國正在對台灣祭出反傾銷措施的產品共有七項,全數集中在塑膠或化學產業。不過在這七項產品當中,中國商務部甫於八月十四日公告的最新一次反傾銷措施,已被認為是對台灣石化業者影響最劇烈的一記重拳。
這一拳有什麼特殊之處?首先,這是唯一「單獨對準台灣」的一擊。
這回獨拿台灣開刀 稅率16.9%起跳
綜觀此前遭到中國制裁的六項石化產品,同步被課以懲罰關稅(或保證金)的對象都不只台灣,就算是目標相對「單純」、早在二○○七年就首度出手的「壬基酚反傾銷措施」,暴風半徑至少也涵蓋了台灣與印度兩國。
至於中國最痛恨的美國老大,或是近年來與中國交惡的韓國,各自都有三個品項與台灣成為共同受災戶。整體而言,除了今年八月的這一擊,其餘每次中國對台出手,台灣都不寂寞。
再者,這一回,中國對台灣揮出之拳的力道甚猛。「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各公司生產的被調查產品時,應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中國商務部的公告如此寫到。所謂「進口經營者要提供給海關的保證金」,業者解釋,對台廠來說也就相當於進口關稅。
那麼,中國規定的「稅率」有多高?台塑四寶之一的台化是十六.九%、奇美實業是十七%。此外,母公司日本出光與台化關係密切的「台灣出光石油化學」,以及奇美實業子公司奇菱科技,分別也得上繳十六.九%與十七%的保證金;至於其他台灣相關業者,稅率均為二二.四%。
換言之,這是一次「十六.九%稅率起跳」的出手,相比於過去六次的「起跳」水準,這回中國對台的制裁力度,不僅是稅率首度超過雙位數,而且比以往至少多加了十個百分點。
「以前被打,除了有其他競爭國家同病相憐,而且台灣被課的稅率往往也比其他國家低上許多,一拳掃下來,台灣不見得吃虧。」某位業者很直覺地提出今昔差距:「這一次,衝擊效應躲不掉了。」不過他的說法,恐怕還不足以形容國內業者面臨到的「豬羊變色」處境。
這次被中國制裁的產品為「聚碳酸酯」,英文簡稱PC,「這是ECFA的早收清單(指提早降關稅的商品清單)項目之一,台灣輸往中國大陸的關稅,原本是零。」台灣石化公會先用這句解釋,說明台灣「跟自己比」的差異;然而更值得擔心的,是「跟其他國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