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95)
今年4月,中國對台灣發動貿易壁壘調查,伴隨「終裁日」的臨近,不少人士憂慮,中國或將對台祭出貿易制裁,甚至在最極端情況下,全面終止行之有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究竟,中國貿易壁壘調查的下一步是什麼?
如果中國發動貿易制裁,對台灣產業的可能衝擊為何?
台灣政府和企業,又能如何「趨吉避凶」?
「若大陸方面啟動報復性關稅,台方直接損失將達3百億到5百億美元,其中台灣農業將首當其衝……,同時,也不排除大陸可能通過對台貿易壁壘問題採取跨項目制裁。」8月30日,一篇題為「磋商是解決『貿易壁壘』最優選擇」的文章,在中港台媒體圈引起不少討論。
這被刊登在中評社的文章,作者是中國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中評社被認為是香港建制派媒體,社長郭偉鋒具有解放軍背景。至於曹小衡,則是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研究」的負責人,從事兩岸經貿研究逾30年,為中國知名的涉台學者。
在這篇文章中,曹小衡先是細數了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壁壘「罪名」,「台灣對農漁產品、汽車、工業品等做出關稅減讓承諾,減少或解除進口管制措施,但是,對大陸仍單方面設置『大陸物品不准輸入項目』清單……,對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造成不同程度損害。」
接著,他預告了台灣可以提出「抗辯」的兩個時間,分別是2023年10月12日或2024年1月12日前後。
為何是這兩個時間點?因為,今年4月12日,中國官方對台灣首度啟動「貿易壁壘」調查,而根據公告,「調查應在2023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有趣的是,2024年1月12日的隔天,正是台灣舉行第16任總統大選的日子。
時間先回到4月12日,當日,中國商務部(以下簡稱商務部)在官網發布公告,「商務部關於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商務部指出,由於今年3月接到中國三個商會提交「貿易壁壘調查申請書」,據此,決定就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涉及的2455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
值得留意的是,商務部公告的這2455項產品,是依據我國經濟部2022年所列的《大陸物品不准輸入項目彙總表》所列2460項產品,再扣除「軍用產品」所得。
究竟,台灣禁了什麼?根據中國官方公告,占比最大的為農副產品,共1066項,占比43.42%;其次,是包含礦產、化工、石料、陶瓷、玻璃、貴賤金屬,中國稱之為「五礦化工類」的產品,共計648項,占比26.4%;第三,是紡織類產品,占比16.95%;第四,是機械電機類產品,占比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