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台灣都是民主小國,相似之處是來自移民的知識交流所展現的創造力,但同樣致力於創新,為何兩國在新創公司的發展有不同的成績?
以不同的事物刺激人的大腦,將個人的反應輸入電腦,可預測在相同情境下的個人反應;再結合演算法、虛擬螢幕和鍵盤,便能在任何時地掌握個人動態,並為線上遊戲提供一個類似抖音的平台。以上是我前陣子在以色列訪問一些公司的心得,我將這趟旅行稱之為「通往未來之旅」。
台灣和以色列都是民主小國,周邊圍繞著充滿敵意的專制鄰國;更相似之處在於,來自移民的知識交流效應所展現的創造力。移民占以色列人口近一○%,主要是一九九○年代初期來自蘇聯,以及近期來自烏克蘭的兩波移民潮,其中擁有科學博士學位的比例很高;他們在以色列充沛的創投資金環境中,找到商業出口。
七○、八○年代,估計有兩成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出國深造;起初只有八%的人學成後返台,接下來便有大量歐美博士帶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術回來。台以兩國現有的新創公司數量相近,約九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