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大國的強力追捧對象,原來原因並非只是美中對抗造成的地緣政治緊張。
身為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董事會成員的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與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都指出,在地緣政治之外,肆虐全球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全球淨零碳排風潮衍生的各種碳費機制,不僅使得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開始區域化,也是台灣晶圓製造廠商開始在海外建立產能的重要原因。
在這個大趨勢下,未來十年由區域政治引導的半導體供應鏈成本上升,以及區域性的供應鏈分割,將會愈來愈明顯。
地緣政治、疫情與碳費機制 都促使台灣半導體業布局往外走
吳田玉周二(9/5)下午在SEMICON TAIWAN 2023國際半導體展展前記者會中說明,半導體產業長年是個自我創新的正循環,其中兩個驅動力是規模(scale)及創新。
當規模提升、成本降低,售價就下降,形成正向改變;數量增加、廠商賺到更多錢,投資金額自然上升,創新就會有原動力。
有了創新,半導體在應用面的價值,以及為人類生活方式帶來的價值就會更多。
「所以,價值愈高,數量愈多;規模愈大,成本愈低,售價愈低。40多年來,半導體產業經歷了這個正循環,這點沒有改變。」
「未來十年,應該有區域政治引導的成本增加」
然而,改變的就是地緣政治,這是所有變數中最重要的一點。
吳田玉指出,地緣政治會造成半導體產業的產能區域化,未來規模與標準會因此分割什麼程度還不清楚,所以產業規模會比以前大家以為的要小,直接後果就是生產成本上升。
幸好40多年來,國際半導體產業並非沒有過這種經驗,他認為業界一定會靠創新來克服,現在看到的AI就是一例。
「未來十年,應該會有區域政治引導的成本增加,及區域性的(供應鏈)分割,希望業界大家同心協力,提出更多的創新。」
各國追求供應鏈韌性,將使半導體供應鏈更分散、規模更小
徐秀蘭則打出一張投影片說明,之前不論是晶圓製造、IC設計或矽智財IP,全球半導體產業都是各國各擅勝場,自己發展本身相對熟悉或強項那一塊。
然而,在地緣政治因素之外,各國近幾年開始追求供應鏈韌性,將使得半導體供應鏈更分散、規模更小,還有一個重要推手就是淨零碳排,這是各國極少數看法一致的方向。
她表示,目前全球有73個碳定價制度在執行,涉及全球72個國家及地區,這72國的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17億噸,佔全球23%。
「所以,還有更多(碳費機制)會出來。」
「為什麼要提這個?因為碳(費機制)逼我們的規模變小,因為你一旦進入Scope 3(碳盤查的範疇三),運輸產品排放的碳都是個問題,所以大家巴不得供應鏈就在你旁邊。」
「(產能)建在你旁邊,除了減碳,也少了一些不可控制的(變數),例如疫情期間的封城,造成貨出不來。」
徐秀蘭表示,各國政府不只考量政治因素,還有風險控管、地球節能減碳的角度,「你都會被逼著考慮到,(廠商)可能不能光在你的國家做很大,因為這不會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向」。
產能區域化浪潮下,預期台灣仍是全球最重要半導體生產樞紐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則表示,半導體產業正站在全球合作的新起點,面對著跨世代技術創新、淨零發展以及人才永續等機會,我們需要掌握創新與永續雙軌轉型的契機,邁向1兆美元產值的發展之路。
「今年,我們也見證多間資通訊企業穩步跨足半導體領域,為產業生態圈注入活水。期待能在全球專家、學者和產業領袖的支持下,助力台灣成為領航者,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SEMI分享多篇半導體產業領域之研究報告顯示,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汽車電子和其他成長中的應用,將帶動並持續推升產業的長期發展。
綜觀半導體領域投資,全球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市場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設備市場在2022年成長5%至1074億美元;材料市場更年增9%,整體產值來到727億美元。
儘管2023年業界投資步伐放緩,但2024年復甦依然可期,而且在產能區域化的浪潮下,預期台灣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生產樞紐。
延伸閱讀:
前台積電營運長赴北京重要會議 竟因「非中國籍」被擋在門外!蔣尚義首次揭露:我在大陸沒有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