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政治變遷、美中貿易摩擦升溫與國際大廠分散風險,推動「中國加一」,在打造安全生產基地需求下,形成供應鏈移轉,鄰近臺灣的東協10國、南亞6國與紐澳2國,合計18國家成為臺灣新南向重點。
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李冠志周二(9/5)出席今周刊主辦「深化南向鏈結,共創東協榮景」2023東協臺商一千大調查暨論壇,分享國貿局如何以人為本,搭建合作平台,創下1800億元貿易新高,搶占東協新商機。
「面對新南向國家成為全球布局投資的重要區域,臺灣和東協夥伴之間並非單向交流,而是攜手走向共榮,我們順應當地國家、產業、社會與人口發展脈絡,以人為本, 促進民間交流聯結。」
李冠志表示,新南向國家總人口數超過25億,2016年GDP突破7兆美元、去年更突飛猛進達9.8兆美元,龐大人口紅利,加上豐富天然資源,勢必成為各國投資布局或移轉生產的重要基地。
新南向國家具備人口紅利優勢
從具體數字面來看,新南向國家近年經濟成長率,除了2020年受新冠疫情衝擊年減4.5%,其餘各年平均成長幅度達5%,普遍高於全球增幅,看準東協逾半人口居20~54歲青壯年族,不僅具備人口紅利優勢,也成為驅動消費與工業製造的重要動力。
加上豐富石油、礦產等天然資源加持,促成全球對東協直接投資(FDI)屢創新高,從2010年破千億美元,短短11年直接成長至1792億美元。
「未來很多世界歷史將由新南向國家寫下」
李冠志直言:「全球主要經濟體與印太地區未來密不可分,可以預見未來很多世界歷史將由新南向國家寫下。」
有鑑於此,早在2016年臺灣政府就提出新南向政策,遠遠優先於2021年歐盟提出印太合作戰略與去年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臺灣與東協距離相近,成為台商投資布局的重要據點,長久以來雙方互動密切,未來也需要更積極縝密的新南向政策領頭。
身為新南向政策重要推手,經濟部聚焦在區域鏈結、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與資源共享四大主軸,產業面向則涵括工業4.0、電動車、基礎建設與數位轉型,未來在電子商務、智慧城市、供應鏈重組、綠色能源與數位轉型等面向上全面開展商機。
李冠志強調,過去東協有許多留學生來台求學或工作,有助加速彼此的銜接與融合,未來臺灣應秉持更包容多元角度,進一步透過資源共享,掌握商業先機。
臺灣新南向政策貿易拓展表現亮眼,出口額成長率遠超過中美日
「過去7年的耕耘,臺灣在新南向政策的貿易拓展表現亮眼,去年與新南向國家貿易金額達1803億美元(約台幣5.76兆)創新高,新南向國家出口達969億美元(約台幣3.1兆),年增幅達17%創新高,成長率遠遠超越中國、美國與日本」。
經濟部在其中扮演協助臺商瞭解投資環境與解決投資障礙的關鍵角色。李冠志指出,經濟部積極推動深化新南向國家產業地圖、協助臺商加速投資評估、強化雙方互動交流、更新投資保障協定,聘請熟悉當地語言的專人提供投資諮詢與引介服務,針對越南、菲律賓、印尼、緬甸、泰國與印度等6國提供投資環境簡介與投資稅務法規問答等資訊。
「去年台商在新南向國家的投資布局達52.7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121.4%,一舉超越1993年赴中國的投資規模50.47億美元,成為臺灣最大投資地區。」
以大廠帶小廠方式,將臺灣軟硬與巧實力輸出
李冠志表示,包括越南電子製造、泰國印刷電路板廠、印尼紡織製鞋,以及同步在泰國與印尼的新能源產業,也期待透過多元產官學研交流論壇,搭建產業合作平台,協助產業對接,以大廠帶小廠將臺灣的軟硬與巧實力輸出,透過供應鏈合作方式,讓不同產業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然而台商在海外投資,除考量當地國家的硬體設備,在地生活機能與條件也是決定能否長治久安發展的重要基礎,經濟部透過輸出我國開發工業區經驗,與新南向國家積極交流,包括在印度世正開發國際科技園區、泰國安美德臺北智慧城區、菲律賓蘇比克灣智慧科技園區與印尼錦石經濟特區設置示範點,幫助台商快速掌握投資設廠環境。
「我們不會從開發中角度來看東協,反而會在綠色數位、淨零趨勢上強化雙邊人才交流。」
李冠志表示,儘管台灣目前與東協各國尚無正式結盟關係,但未來會持續提升政府交流動能、強化供應鏈鏈結韌性、擴大產業與人才合作、協助推動數位轉型,提升新南向政策共創區域價值,深化區域合作機會,進而成為臺商強而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