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掃過台灣,這是4年來第一個再登入台灣的颱風,此前,全球股市也有如晴時多雲偶陣雨般,時好時壞,近期中國幾個大的地產公司違約,就讓投資人極度擔心影響全球金融的穩定。
雖然有人將此次中國房地產公司的違約,類比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所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嘯,不過,根據財經M平方的資料,海外投資人購買債券約佔0.1%,涉及地方債和相關衍生性商品很少,曝險不大。
原因一:中國房企沒有外溢效應 對全球金融不具影響
從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結構來看,金融資產僅佔20%,其中存款佔金融資產為60%,財富管理和理財信託也僅佔金融資產的27%,因此,中國大陸的相關債務違約是限於中國境內,外溢風險是可控的。
不過,中國人民的實質資產是以實際的不動產為主,貸款又佔比較重,房價下跌,壓抑民間財富效應,因此,中國政府已經端出一連串政策,為修護民間的資產負債表,和維持房企的流動性,以提振社會消費買氣。
中國過去過度發展房地產業,終將面臨一段較長的修正期,台灣在1980年代也有同樣的經歷。目前中國某些總經數據如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及新訂單數據已開始見到築底,但仍需要有重大的投資建設以遞補過去房地產業的份額,設法協助青年就業。
原因二:全球資金不再大幅波動 美國經濟穩健
再檢視中國之外的美國地區,金融數據在好轉當中,美國的零售銷售逐月往上走,失業率在4%以下,就業情況穩健,根據財經M平方的資料,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減去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經上揚,代表經濟環境轉佳,未來企業獲利會逐漸向上。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孫慧芳整理
雖然歐洲的總經數據仍不佳,主要是因俄烏戰爭尚在進行,歐盟主要國家仍受高漲能源價格影響,歐洲央行尚未停止升息。不過,全球四大央行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的貨幣供給從4月起已經連續4個月轉成正數,縱然有升息疑慮,然而市場的資金並不缺乏,尚且美國政府發債的高峰已過,資金面對市場的波動影響會降低。
前3個月股市對AI的熱度似有過度,在第二季季報公佈和企業對未來展望的發布後,股票市場有了適度的回檔修正,在生成式AI的發展趨勢下,資訊和通訊產業(ICT)仍然會是台灣企業獲利的主軸,投資人可逢低加碼並耐心等待。(作者為前元大金控集團證券公司自營部主管,現任麒鑫投資公司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