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今周刊)
在當前全球「去中化」的趨勢浪潮下,跨國公司正積極重塑供應鏈,而坐擁全球第三多人口的東協,已日漸成為「中國+1」的必修顯學。
《今周刊》採訪團隊走入東協現場,親眼見證近年台商與國際大廠的遷徙布局,亦深度拆解不同國家各自主打的產業定位。
一趟東協之行,一幅替代中國的「製造新強權」圖景正在成形,而台商大軍的機會與挑戰,也逐漸清晰。
疫情之後,我們接到很多台灣企業的諮詢,想來這邊的人非常多……。」說話的人,是立美工業的執行長許上智。
成立於1989年的立美工業,是全球最大的壓克力保護紙供應商,不過,在與《今周刊》訪談的當下,許上智的另一個身分或許更顯重要──他是馬來西亞檳城台灣商會的會長。檳城,就是他所說的、正在吸引各方台灣企業絡繹探詢的「奶蜜之地」。
街上隨處可見中文招牌、擁有不少馬來西亞知名文化古蹟的檳城,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或許並不陌生,但在過去兩年間,這座以人文風情著名的城市,正在經歷一場以「科技」為名的質變。質變的推動力,是國際半導體供應鏈的移轉。
去年11月,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在檳城舉行兩座新廠動土典禮,預計5年內斥資約95億台幣,興建銅片橋接(copper clip)和影像感測器封裝生產基地,完工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兩百萬平方英尺,足足是目前廠房面積的兩倍。日月光新廠的地點,正是位於檳城機場不遠的峇六拜自由工業區。
就在日月光風光動土一個月後,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緊接宣布,未來10年將斥資約新台幣2200億元,提升英特爾在檳城與吉打州居林(Kulim)廠區的先進封裝能力。時序來到今年8月,德國汽車電子大廠博世(BOSCH)則預告,將斥資6千5百萬歐元,在檳城州威南縣的峇都加灣工業園區設立晶片與感測器測試廠。
就算不計去年以來的盛況,根據檳城官方統計,在國際半導體大廠的助力下,2021年檳城製造業投資已經達到創紀錄的762億馬幣,約當5200億新台幣,相較前一年飆升逾440%,也超越2012至2020年的累計投資額731億馬幣。
不過,無論是讓人眼花撩亂的投資計畫與驚人手筆,或背後的半導體供應鏈轉移浪潮,其實,都只是整面棋盤裡的一隅……。棋局的名稱叫作「中國加一」,代表全球製造業尋找中國以外新基地的迫切需求,至於各方積極落子的棋盤,則是整個東協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