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91)
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化危機再起,曾經撐起中國經濟半邊天的建築業,如今豬羊變色,尤其在中國最大開發商碧桂園瀕臨倒閉邊緣之際,又爆出中植系陷違約困境,拖累原本準備在疫後重新邁開步伐重振的景氣,這股恐慌情緒何時終了,也將牽動經濟復甦速度。
我們將在『一體兩翼』的新戰略格局下,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這是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碧桂園在8月11日發出的管理層致歉信。
致歉的對象,是「尊敬的客戶、投資者、合作夥伴、關心和支持碧桂園的各界朋友」;但藏在全篇將近9百字內容裡的某句話,卻更像是衝著中國政府而來:「積極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
這不是碧桂園的神來一筆,而是2021年12月寫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白紙黑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前兩句,自2016年起已五度出現在經濟工作會議紀錄,早就成了壓抑房市的「房住不炒」經典天條;後面那句,是當時首度提出的新指導,官媒也很快以此為題寫了社論,把「各部門應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列為新模式的必要前提。
然而,今年8月8日以來短短數天內,中國政府說好的「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卻彷彿被一枚又一枚的爆雷連續打臉。
這一天,碧桂園兩筆美元債的債息驚傳未能如期支付,一個月內若未繳清合計2250萬美元的利息,就是實質違約。兩天後的8月10日,碧桂園在公司股票掛牌的香港證券交易所貼出公告,除了承認「出現階段性的流動性壓力」之外,更坦言今年上半年虧損金額將達人民幣450億至550億元,換算成新台幣,在1900億至2400億元之譜。
後續兩天,碧桂園先是發出致歉信,而後又對市場來了重重一擊,宣布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的11檔人民幣債券,自8月14日起暫停交易。11檔債券包含母公司碧桂園控股及子公司碧桂園建設、廣東騰越建築等公司所發行,據碧桂園在今年4月公布的公司債年報資料,這11筆停牌債券的餘額加總約達157.02億人民幣。消息一出,碧桂園股價兩天內重挫18%。
盤點債務狀況,除了上述停牌債券外,碧桂園目前仍有一檔總額5億人民幣的未到期債券,此外,未到期美元債部分的總額則約105億美元。
要命的是,在這一籮筐的債券中,有兩筆表定將在今年9月到期的債券,分別是月初到期的39億人民幣債券,月底到期的6.5億美元債券,此外,另有兩筆人民幣債券、一筆美元債的回售日落在9月,也就是投資人屆時可將債券賣回碧桂園,外加8月拖延支付、必須在9月初搞定的美元債利息2250萬美元,這幾筆加總算下來,下個月,碧桂園恐須支付本息共近7百億新台幣。這一關怎麼過?已被市場打上了大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