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國加州通過47號法案,為減少監獄人數,將犯罪刑罰降低,反而造成治安更加混亂,引發店家紛紛出走,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錯誤的決策,比貪腐更可怕。」究竟政策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從經濟學家的眼光,能夠有哪些不同解讀?
通貨膨脹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而言,這是尊重自由市場運作機制,從結果來看未必是壞事。定居在美國的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廖啟宏表示,2022年美國通膨最高來到9%,電價也跟著上漲,當時每個月平均電費15,000台幣,「所以暖氣就不開了,多蓋幾條棉被就好。」他笑說人自然會有相應對策,減少用水、用電量。
從另一方面來說,為了留住人才,美國企業紛紛調漲薪水約4%~5%,因此當4月份通膨下降到4.6%左右時,人民的實質購買力可說是相對維持甚至微幅提升。
反觀台灣雖然有平穩物價小組讓油電凍漲,但政府無法干預其他原物料如玉米、小麥的價格,因此仍然有2%至3%的通膨,相對薪資未做有效提升情況下,實質購買力反而下滑,過度使用水電的問題在台灣也長年為人所詬病,因此「我還是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市場機制。」廖啟宏直言。
正因為所有政策訂定都會引發骨牌效應,因此不得不審慎為之,而其複雜程度也來自於包含難以捉摸的人性。他舉例,以色列曾進行一項實驗,對於晚到托兒所接孩子回家的家長,每晚一分鐘會有相對應罰款金額,看家長是否因此會準時。令人意外的是,因為有了「代價」,家長的愧疚感消失,遲到的問題反而更加嚴重。
在《Today來讀冊》Podcast中,廖啟宏也針對近期美國舊金山的混亂局面,從經濟學家觀點進行分析,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連結收聽>> https://reurl.cc/LAKOQ7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