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年多,從數字上逐漸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面臨40幾年來未曾出現的變局,但最近一些因訪問亞洲親身的經歷,讓我面對研究報告的統計數字之時有更深刻的感受。
第一個是返回美國,於機場當中,幫助一位隻身旅行、但託運行李異常巨大且多的白人婦女在轉盤提取行李,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身為美國人的她和先生——一位巴西公民,在廣東東莞已住了18年, 近一年來受盡各種方式「逼迫」, 不得不揮淚放棄過去辛苦打拼的結果,永久離開中國。她選擇暫回美國另尋機會,而先生則已轉往柬埔寨尋求新工作。其中描述對在中國最後兩三年所遭對待,言語多所怨恨委屈。
另一個則是前往東部遊覽,在花蓮旅館的洗衣間,與一住在紐約都會區素昧平生的華裔美籍家庭攀談,才知他們因返回北京探親,而美中直航班機已大幅減班,一票難求,故選擇飛到臺灣,趁轉機之便,前往花蓮尋幽訪勝。
這對50多歲的夫妻在美國將近30年,不僅專業上相當優秀,一對兒子也都是名校的高材生。但是在我們一個多小時的閒聊當中,他們舉以各項親身經歷的事證,屢屢表達對目前中共政策的憤怒和不滿,也指出中國現在民間普遍被政府挑起仇外的情緒,連帶地讓他們從國外回國探親的人,深感被仇視和不安。
掉入流動性陷阱?中國經濟成長率預估2028年輸給台灣
若是撇開政治社會的因素,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嚴峻挑戰,連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3年7月24日會議都承認,「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官式文章的警語,但觀察圖一中國2012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成長率的歷史資料,及2023至2028年的預測可以發現到2020年之後,不僅在2010年之前超過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已為昨日黃花,甚至於2010年到2020年之間6%到8% 的成長也已一去不複返,經濟成長率猶如滑溜梯般,預期到2028年只剩下3.4%,表現甚至較後進的已開發中國家(例如南韓、臺灣)還顯疲態。
尤其回想 2022年在年初的時候,原來的當年預期經濟還有5%成長, 但實際只有達到3%,故這些預估值,在日趨激烈的美中科技戰當中,能夠實現多少,頗令人存疑。也無怪乎7月份的數據出爐之後,多家主要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下調了對中國2023年GDP增長的預期。
甚至有一些經濟學家討論關於中國經濟之時,不再認為會是L型復甦還是U型復甦,反而懷疑中國經濟可能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
圖一、中國2012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及2023至2028年的預測
(資料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及中國國家統計局)
由於出口是中國經濟成長所謂的三駕馬車之一, 在目前不動產市場面臨巨大泡沫之時,成為與投資唯二可選擇的方向。 但國際間商場競爭如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則不進則退。未來勢必面臨其他新興市場的迎頭趕上, 一旦中國製造被取代,更限縮了中國經濟成長空間。
外企「不敢再把雞蛋在同個籃子」,印度挑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許多國際企業回應2020年疫情對經濟所造成的衝擊,正實施所謂的「中國加一」策略,把供應鏈擴展到中國以外的國家,而許多開發中國家正力爭這一替代地位,尤其是越南、印度、墨西哥、泰國和馬來西亞最為積極。以至於最新的發展就是在2023年上半年, 中國已經從美國第一大的進口退居第三, 若這樣的態勢繼續下去, 將損及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
圖二比較金磚五國2000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及2023至2028年的預測, 可看到在2022年之後, 印度經濟成長率開始連年超越中國, 而從2000年以來到2021年, 中國經濟成長率獨占鰲頭將成過去。
圖二、金磚五國2000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及2023至2028年預測的比較
(資料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
未來印度極可能成為中國在製造品出口的最為重要競爭對手,自然也成為離華外商前進的首選新基地。 在過去一年,印度推進與歐盟、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積極廣結開拓國際貿易空間的善緣。
相形之下,近年來中國對外政經與全球大部分經濟高度發展國家處處摩擦,對比反差強烈。例如2023年4月印度財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IIE) 發表講說,指出印度在關鍵製造業部門推出了「生產掛鉤激勵」(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PLI)計劃,直接補貼目標產品,將把全球價值鏈引入印度。
2023年6月, 印度總理莫迪來到美國進行正式訪問, 不僅獲得美國各方面的高規格禮遇及盛情款待,更祭出擴大對印度各項投資的大禮, 洽定了至少20個在科技和國防方面 合作計畫,讓莫迪可謂滿載而歸。美印政治與經濟的同盟, 也被外界解讀是劍指中國。
當然, 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開發中國家, 其國內有各自的問題, 並非一夕之間就可以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但假以時日, 這些生產基地一旦羽翼長成, 對中國出口的鯨吞蠶食, 應是可預見的。
中國經濟問題根本原因:從內到外都信心不足
人離開一個地方,也代表著資金的離開。 2022年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金額(FDI) 約1,891億美元,較前2021年增加約12%。但是圖三顯現, 其成長趨勢從2022年下半年不僅逐步減緩, 由2022年年底開始已連續多月份出現衰退,在2023年前5月,對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約84.4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衰退約4%。雖看來幅度並不大, 但對於急需振興經濟的中國, 顯不是一個好消息。
圖三、對中國外國直接投資金額(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同月份年成長率
資料來源: 中國商務部
中國經濟歸根究底現最主要的問題, 是從民眾到企業再到外商都信心不足,圖四顯現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由2022年之後陷入歷史新低區域。 在過去信心指數都維持在120上下,即使在疫情期間, 也還維持在偏屬樂觀的115, 但是2022年後, 指數嚴重下滑到失去信心的85至90之間。造成全世界主要中央銀行都在調升利率對抗通膨, 而人民銀行卻在降息拯救通貨緊縮的異常現象, 連帶的也造成人民幣疲軟, 形成資本外流的壓力。
除此之外,中國歐盟商會2023年6月下旬發表調查報告,顯示外國公司對中國的信心已經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將投資以及亞洲總部撤離中國漸成為風潮。
圖四、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
(資料來源: 中國國家統計局)
消費信心不足連帶拖累投資意願。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5月份中國工業產出同比增長3.5%,低於4月份5.6%的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7%,增速低於4月份的18.4%。而且這兩個數據均低於市場此前的預期。
此外,中國70個大中城市5月房價的平均漲幅僅為0.1%,低於4月份0.3%的漲幅。根據高盛證券的資料顯示,中國三線城市2023年5月份房價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折合成年率實際上還下跌了0.5%。
中國政府因此採取更多經濟刺激方法。包括發行約一兆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來資助基礎建設, 並其他促進經濟成長的項目,間接幫助地方政府償還債務。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還在考慮取消對中小城市的第二套房限購政策,以刺激房地產市場發展。但是這種政策, 在中國整體債務已經居高超過國民生產毛額兩倍的情形之下, 也可能產生只是以債養債, 暫時將經濟的未爆彈延後爆炸的效果。
大批外國人上演「出中國記」背後原因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根據在2022年11月的報導,其實在2020年疫情爆發前,外國人已大批上演 「出中國記」,官方統計在上海外國人人數從2010年的20.8萬減至2020年的約16.3萬,降幅超過20%,在北京同時期外籍人士數減幅更達40%。
疫情之後,多項原因雪上加霜, 造成近年來原來苦撐待變的外國人大批離開中國, 如不近人情的嚴格防疫控制, 已成為令人無法忍受的高壓統治 ,且造成經商困難、經濟衰退。無論從官方的新聞報導 (例如戰狼外交動輒恐嚇的辭令) 、民族主義掛帥的流行文化 (類似像長津湖 、八百這類反美反日的電影) 、或者是沒有根據的疫情起源說 (美國散毒論),中國排外氣氛造成外國人被仇視情況越發嚴重。
此外,烏俄戰爭爆發後加深地緣政治的風險,考慮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遭到國際制裁,大批外商撤資的前例,使得國際企業日益焦慮,也加重了外國公民離開中國的情況。
「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是古今中外個人或企業安身立命不變的道理。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 固然本國人民努力耕耘, 各國人士到中國奮鬥投資也是功不可沒,沒有中國內外人民努力合作, 這人類歷史上少見的成就焉有可能會發生?
在過去幾年,由於隨著中國政治變化,經濟自由遭到限縮, 再加上一場烏俄戰爭挑動了地緣政治風險,其他國家國民的中國投資經驗,或許可以讓主權地位不被中國承認的臺灣投資人,當做寶貴的他山之石。
作者簡介_邱萬鈞
美國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