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推動得愈快、愈用力,成本就會變得愈貴。」去年初,一場氣候變遷暨貨幣政策論壇上,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施納貝爾(Isabel Schnabel)開出第一槍,示警全球經濟朝綠色能源轉型雖然勢在必行,但在過程中,將伴隨持續性的通貨膨脹,也就是所謂的「綠通膨(greenflation)」。
同年十二月,一場跨國央行論壇中,法國央行總裁德加洛(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呼應了施納貝爾的說法,認為「綠色能源轉型可能引發通膨,甚至是停滯性通膨」;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高斯(Ayhan Kose)也補充:「氣候變遷對經濟體帶來的衝擊,無論是供給面或需求面,都將引發通膨。」
各國央行迎戰綠通膨
投資綠色債券、減少高碳排產業持股
不只國外,台灣的央行也在去年十二月提到這個關鍵字,「為減緩氣候變遷的威脅……,各國將為此付出能源、礦產與金屬價格上漲的綠色通膨代價。」在央行提出的「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中,「綠通膨」這個變數,被列入央行「研究氣候變遷對貨幣政策影響」的工作範圍內。
回顧去年初綠通膨議題橫空出世的同時,正值全球經濟未脫疫情衝擊,俄烏戰爭又驟然爆發之際,全球能源供應鏈受到大幅擾動,不僅原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價格一路攀高,發展再生能源所必須的特定金屬礦物,以及因應能源轉型而出現的碳權市場價格,也全部大漲至歷史高點,引燃各界對綠通膨的關注。
到了今年上半年,在美國暴力升息效應浮現,通膨疑慮逐漸減緩,綠通膨一詞的討論熱度看似降溫;然而,瑞典央行在今年五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卻用嚴謹的實證研究,宣告綠通膨趨勢的真實存在,並且,也將成為各國央行擬定貨幣政策的考量之一。
瑞典央行在報告的結論寫到,綠色轉型過程中,央行必須將焦點放在核心通膨率,「最佳的應變結果,是將核心通膨率控制在溫和上漲的情境。」換句話說,綠色轉型必將成為通膨推力,差別僅在溫和或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