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連假後,上證指數一度創今年新高;但上半年消費信心待加強、景氣恢復緩慢,而受到中國政策支持與戰略發展性的「中國特色估值」企業,為A股基金的主要標的。
5月初,中國剛結束「黃金周」連假,各地出現久違的報復性旅遊潮。旅客擠爆景點,帶動當地餐館、伴手禮名店生意興隆。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境內旅遊人數多達2.74億人次,年增逾7成;統計實現1480.56億元人民幣的觀光營收,年增率128.9%。
收假後的陸股也展開慶祝行情。5月8日,上證指數盤中最高攻上3400點,創下今年新高,今年以來漲幅一度逾10%。
相較歐美市場在高利率下的低迷景氣,中國今年備受主要機構與投行看好能藉由內需帶動經濟成長。然而,觀察外資從香港進入陸股市場的「北向資金」流向,今年一月共淨流入1777.43億人民幣,但到了4月,明顯銳減至271.14億人民幣。外資似乎對於中國復甦強度產生疑慮,陸股後市又如何看待?
消費信心低 影響外資動向
以往中國經濟成長有三道主旋律:內需消費、外銷出口、房地產經濟。然而,今年在少了出口、房地產的動能下,解封後的內需消費,自然被寄予扮演經濟復甦主力的期待。
然而,檢視中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上漲0.1%;其中,細看食品、衣著、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教育文化與娛樂、居住、其他用品與服務等8大類年增率數據,除了衣著、教育文化與娛樂項目外,其餘需求動能尚未明顯轉強。
「外界多半認為中國會像美國『V型反彈』,許多投行調高了預期。但後來都出現了一些失望情緒。」擅長A股「草根研究」選股的聯博集團中國股票投資組合經理林樺堂認為,中國復甦與過往歐美市場不同,原因來自於政府對刺激政策上的態度差異。
林樺堂表示,前幾年歐美在刺激政策上,採政府大量印錢、並直接存到人民的帳戶,以度過新冠疫情的艱困期;「但中國完全沒做這樣的事。」因此,到了疫情中、後期,消費者的行為心理即完全不同。現在處於消費者對景氣信心不足階段,復甦雖然慢,但不會遇到去年的停滯通膨、激烈升息所衍生的衰退等問題,景氣成長反而能維持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