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指數創了33年新高,下一關,就是1989年的38957點歷史高點了。以5月23日收盤價計算,差距正好8千點,指數還得再漲26%。
1989,日本的盛世頂峰,除了指數創高,那年,索尼創辦人盛田昭夫與時任自民黨議員的石原慎太郎,還共同寫了本挑戰美國的驚世著作:《日本可以說不》。
指數能不能攻破歷史高點?日本榮景能不能重返「挑戰大哥」等級的強度?當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近來已有愈來愈多專業機構評論,這一次,對著經濟失落30年的悲情,日本有望高喊一聲「莎喲娜啦」!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就從日本各種經濟、金融市場的火熱現象出發,一路深度探究這些現象背後所隱含的結構轉變。
看現象,不只股市創高,美國聯準會編製的日本住房價格指數,也自2020年起高角度加速仰攻,雖然距離1990年高點還有36%之遙,但如今總已回到千禧年水準。推動數字的,包含了外資爆買、海外直接投資加碼等含金熱浪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那麼,爆買日本的資金主導者又看到了什麼?在資本市場,過往聽不見外部股東聲音的日本企業,正在面臨行動股東與政府政策的雙重壓力,展開一場拉高市場認同度的集體運動。在企業經營端,被奉為日本企業「神器」的終身雇用制,也已出現轉變浪潮,就連日本央行都急切提醒企業換腦。
改革的發酵需要時間,日本經濟也仍面臨少子、高齡化的基本難題,但與主要經濟體唱反調的寬鬆貨幣政策,或許讓這些改革企圖提早被看見。世界正在瘋日本,搶看著它能否真的撕去「失落」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