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角力下,全球產業供應鏈面臨重組,也牽動台商的布局與腳步;
1990年代響應「南向政策」到泰國投資的企業,經過30年蹲點,有機會迎來榮景。
美中角力下重組的供應鏈,正在牽動著台商的布局與腳步。五月七日,我帶著三十八人的考察團到泰國,為期一周的參訪當中,這次聚焦台商的企業,從泰金寶看起,包括泰鼎-KY、泰金-KY、jpp-KY、怡利電、宏全、泰達電到南僑,這些公司多數是一九九○年代,隨著時任總統李登輝「南向政策」到泰國投資的企業,經過三十年耕耘,東風似乎吹向泰國。
從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出「友岸外包」,拜登總統也發表「登月計畫」,美國牽動的供應鏈移動,正默默影響製造業的板塊變化,這次泰國行,正是這個大時代浪頭的一個新起點,泰國可能是東協投資很重要的新亮點。
來泰國很多次,這次感覺特別不一樣,前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九四年。當時李登輝號召南向,讓台商絡繹不絕進軍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是熱門投資地。
那年某朋友投資普吉島當地樂園,我應邀去考察,他帶領我到泰國證券公司營業大廳的VIP室,我發現好幾個房間的VIP都用台語交談。當時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崩跌,台灣正面臨西進與南向的角力,一開始南向成了主流,除了製造業往南進,連投資也跑到泰國,泰國SET指數最高漲到一七八九點。
但是一九九四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時任中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進行匯改,將官方人民幣匯率與市場匯率併軌,人民幣兌一美元從五.七六狂貶到八.七七。人民幣突然狂貶,使得原先南向的資金大轉向,西進成了主流,眾多資金源源流出。到了九七年,出現大規模亞洲金融風暴,東協貨幣狂貶,泰銖兌一美元從二十二.四五狂跌到五十四.五,菲律賓披索從二十六.八跌到五十八.五,印尼盾從二四二六狂跌到一七九五○,馬來西亞令吉抵擋不了跌勢,最後,前首相馬哈迪下令馬幣以三.八釘住一美元。
朱鎔基的匯改,讓中國成了大吸金的主力,東協各國資金大失血,這是過去二十年的重大轉折,從九○年代起的三十年,西進的台商如寶成工業、康師傅、旺旺、正新輪胎、建大、巨大等都成了大贏家;二○○○年後,中國更成了台灣電子代工業最重要生產基地,這一段期間在東協投資的台商都苦蹲寒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