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利率步入高原期,市場對美國經濟將衰退的憂慮加深,美國經濟能否實現軟著陸?通膨下降趨勢能否持續?《今周刊》專訪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巴特,為讀者一一解析。
「它,可能相當具有黏性……,這場對抗『它』的戰爭,或許持續的時間,將比多數人預期的更長。」視訊畫面的另一頭,獨立智庫Thematic Markets創辦人兼執行長巴特(Marvin Barth)向《今周刊》表示。
巴特口中的「它」,是通膨。
今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今周刊》即將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舉辦一年一度的「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論壇,會中,除了有多位傳產、金融、科技等國內產業的重量級人士共襄盛舉之外,本刊亦邀請兩位國際權威經濟學者與會,其中一位,即是巴特。
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以及英國老牌銀行巴克萊外匯策略全球主管的巴特,近年另一項為資本市場津津樂道的事蹟,是他曾在二○二一年初,率先預測歐美即將迎來高通膨與貨幣緊縮的衝擊。
日前,在聯準會(Fed)利率決策會議前夕,這位以獨到觀點與精準預測享譽市場的經濟大師,撥冗接受本刊專訪,深度暢談他對聯準會的政策前瞻,以及對美國總體經濟的展望。
時間回到五月三日,當日,聯準會舉行利率決策會議,會後決定升息一碼,將聯邦基準利率從四.七五%至五%的目標區間,上調為五%至五.二五%,這是去年三月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以來的第十次升息。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也或許是聯準會今年的最後一次升息。
談通膨趨勢
「黏性」持續 很難快速回落
之所以說是「最後一次」,是因為不少人相信,經歷一年多來聯準會的強力緊縮與暴力升息,美國一度蔓延的「通膨惡火」,多少已得到了控制;相較之下,市場對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憂慮則快速升溫。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的FedWatch Tool最新數據顯示,市場預期聯準會最快將於今年九月開始降息。降息目的不為別的,正是為了應對經濟衰退。
然而,對於這番從「穩通膨」轉向「抗衰退」的政策預期,巴特卻有不同的看法。
接受本刊專訪時,他認為,金融市場當前對高通膨即將走向「過去式」的展望,恐有「過度樂觀」的嫌疑。
巴特指出,過去兩年,如同聯準會的誤判,市場對通膨走勢的判斷也是「一錯再錯」。他觀察,若根據美國十年期抗通膨債券(TIPS)與美國十年期公債的利差來推測,今年底,美國的通膨率大約就會回落至二.五%,明年則將來到二%的水平;但巴特表示,這遠遠低於當前的五%通膨率,「那麼快的下降速度,我認為是極不可能的。」換言之,他認為市場目前的預期過度樂觀。
巴特解釋,考量美國近期諸多經濟數據,例如就業、工廠訂單,以及資本支出等,依舊表現強勁,他指出,美國的通膨,預期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黏性」,這也意味著,「聯準會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利率保持在高位,以持續打擊通膨。」
事實上,有別於部分市場人士的樂觀,在這次升息的會後記者會上,聯準會主席鮑爾也坦言,雖然通膨在過去一年確實有改善,「但抑制價格壓力的鬥爭遠未結束。」鮑爾表示,去年中以來,儘管通膨有所緩和,但抗通膨壓力並未減輕,「通膨回落至二%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如此強調。
至於是否如外界預期的,聯準會今年升息趨勢已告終?鮑爾在記者會上僅表示,聯準會正「不斷接近」暫停升息,但一切尚未定案,「未來利率決定,仍將取決於即將公布的數據。」
談美國經濟衰退疑慮
聯準會打預防針 可能軟著陸
另一方面,相對市場當前對美國經濟偏向悲觀的衰退預期,鮑爾認為,這次的發展可能會「不一樣」。
如何不一樣?鮑爾解釋,關鍵在於,美國勞工的薪資成長率一直在下降,而當前增速,已愈來愈接近「更可持續的水平」。「在我看來,我們有可能持續讓勞動市場降溫,而不會像之前許多次(升息循環)那樣,出現失業率的大幅攀升。」言下之意,是美國經濟要能實現「軟著陸」,並非不可能。
呼應鮑爾的論點,巴特認為,此次升息循環,或許有機會像一九九四年的那次循環一樣,成功實現軟著陸。
當時,經歷一九八○年末的儲蓄貸款協會危機,在聯準會實施了長時間的寬鬆政策下,美國經濟在九○年初快速復甦。九四年二月,為了抑制經濟過熱,時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啟動暌違多年的升息循環,短短一年間升息七次、將利率大幅拉升了十二碼,「暴力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前。
強力升息下,儘管在初期聯準會仍面臨大宗商品價格快速攀高,通膨壓力增加,但隨後在美元走強及新興市場貨幣相對貶值影響下,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壓抑,最終,美國通膨壓力趨緩,外加在九五年和九六年兩次聯準會「預防性降息」助力下,美國經濟最終得以避開衰退。
在巴特眼中,目前市場對衰退的預期顯得過於悲觀,然而,他也提醒,鑑於通膨將持續保持黏性,如果聯準會為了打擊通膨,未來進一步升息且力度過猛,那經濟「硬著陸」的風險當然就大大加劇。
談美國中小銀行出事
聯準會相救 當 「個案」處理
除了經濟衰退的疑慮之外,市場另一關注焦點,是近日屢屢爆出的美國中小銀行流動性問題,是否將演變成進一步的全面性金融危機。
對此,鮑爾在記者會中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鮑爾指出,儘管矽谷銀行(SVB)、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和第一共和銀行接連出現狀況,但整體來看,美國銀行體系仍「健全且有韌性」。
與鮑爾看法類似,巴特也傾向認為美國銀行業的「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他觀察,目前出問題的銀行,大都是源自其自身的營運管理不善,以及承擔了超量的「債券存續期(duration)風險」所致。換言之,危機基本上都可當「個案」處理。
- 債券存續期(duration)風險:債券的存續期間愈長,代表持有長天期標的較多,對市場利率波動的敏感度愈大,亦即利率風險愈高。
不過,巴特也苦笑表示,這些中小銀行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難道聯準會沒有一點責任?「是誰在過去十年間,不斷告訴銀行,請放心承擔更多的債券存續期風險?請去購買更多的長期債券?不是其他人,正是聯準會自己!」
但無論如何,巴特表示,市場仍應該給聯準會肯定,特別是在三月聯準會端出「銀行定期融資計畫」,確保美國銀行得以用債券抵押取得聯準會的短期貸款之後,「美國的銀行危機基本上已經解決。」
談歐洲信貸釀危機
升息風險與俄烏戰爭加乘
與其擔心美國銀行,巴特補充,市場不如把目光焦點放在歐洲,為何這麼說?巴特解釋,因為,與美國相同的是,過去十年,歐洲央行一樣是積極扮演著「鼓吹銀行信貸投放」的角色;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巴特表示,在升息風險之外,歐洲還面臨俄烏戰爭的衝擊。
「這些風險加乘起來,如果相關情勢進一步惡化……,」巴特緩緩說道,「等在全球經濟面前的,可能就是一場歐洲的信貸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