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今周刊》首度進行兩岸三地企業市值排行的調查,頭兩年,我們列出當年度的前5百大企業,此後則擴增至「兩岸三地一千大」。前前後後,這項調查已經連續執行20年。
20年前首度調查時的報導,是用當時流行的一則玩笑話作為開頭:香港人說自家特產是手機,因為香港的手機密度世界最高;台灣人說自家的特產是電腦,因為台灣生產了全球過半數的PC;昆山人怎麼說?「我們昆山,就是台灣人特別多。」
雖是玩笑話,但充分說明20年前台商征戰昆山、乃至於中國各大製造重鎮的絡繹不絕,也鋪陳了「世界工廠」大步躍進的輝煌年代。但在20年後的今天,本刊特派記者卻在昆山看見了恍如隔世的場景,傳來的照片,是堪用「蚊子館」形容的「昆山人力資源市場」,過往,這裡人滿為患,求職者與徵才企業代表擠滿現場,如今,這裡空蕩一片,乾脆拉起大門。
供應鏈移轉的大環境,外加全球主要經濟體需求降溫,中國的出口前景確實已被打上問號,也因此,當中國公布三月分、第一季「跌破眾人眼鏡」的出口成長數據時,著名的中國經濟學家陶冬博士對本刊直言「還得再尋找更多佐證」,也有更多的中國本地研究機構急著四處找解答。其中一個可能答案,是中西部內陸省分的出口成長快速,它們透過鐵路,把產品輸往一帶一路沿線國,與歐美經濟的關聯降低。
數字的虛實仍待釐清,但轉變的格局確是寫實。本期封面故事,我們解析中國復甦之年的底氣,而從新出爐的一千大榜單分析中,其實,也已能感受到中國政策風口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