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3 位作者所共同撰寫,他們是2008 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之際,美國最重要的金融與經濟決策制定者。
當時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亨利.鮑爾森(Henry M. PaulsonJr.)擔任財政部長,提摩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則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其後繼任鮑爾森成為財政部長。3 位作者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應變與紓困政策涵蓋傳統與非傳統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則是貨幣政策的實際執行者。
本書與其他同類型書籍的最大區隔,是從處理危機的決策制定者與執行者的視角,親自回顧這段艱困的經歷,敘述自己如何因應這場危機以及為何要採用那些政策工具與措施。作者們用「救火」(firefighting)來形容處理金融危機的急迫性,頗為貼切,也反映作者們認定自身是撲滅金融危機大火蔓延的打火英雄。他們極力為自己的行動辯護,強調當金融危機快速蔓延與惡化,為挽回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不計任何代價也要遏止危機大火的蔓延是具有正當性的,因為不積極行動的後果,很可能就是金融體系的全面崩潰以及嚴重並漫長的景氣蕭條。同時,他們承認自己未能在事前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也坦然敘述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必須做出決策時所面臨的困難。在金融危機當下,在無法仔細評估該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與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之前,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艱難的決定,確實需要「行動的勇氣」。
然而,3 位作者所採取超出傳統認知範疇的政策措施,這一路以來飽受爭議。各方的評論在過去十餘年已如汗牛充棟,在此我僅提出一點,亦即:危機緊急救援措施的常態化問題。許多在危機期間,獲美國國會授權動用的特殊融通機制,隨著危機緩解逐漸退場,因此,即使因為跨越傳統上與其他機構權責的分際,或可視為危機當下的緊急應變措施。唯央行獨有而且可自行動用的工具,亦即創造貨幣,不僅在系統性崩盤危機解除後持續實施,而且力道更逐波增強。像是2008 年11 月起推出的數波量化寬鬆措施,已脫離因應危機的範疇,反倒是為了促進就業和產出的復甦。
將因應危機的非傳統政策工具常態化以支持經濟成長,使得央行涉入金融市場的運作更深、更廣。當央行不斷延伸其觸角到金融中介與信用分配,甚至涉入準財政領域,將可能侵蝕央行的獨立性,也模糊央行的定位。同時,當央行持續釋出鉅額流動性並維持長期超低利率,不僅會造成資源誤置、股價與房價等資產泡沫,最後終將引來通膨的反撲。這在COVID-19 疫情爆發,主要央行採行較全球金融危機時期,規模更大且更「非傳統」的寬鬆措施之後,可得到印證。
我想,讀者沉浸在作者們極佳的文筆與敘事之時,若能進一步反思這些危機救援行動帶來的後續效應,及這些政策措施所帶來的成本,將可得到更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