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器人ChatGPT問世,激化全球智能AI的競爭,也帶動伺服器、交換器市場的成長;
專注生產網通、電動車利基型印刷電路板(PCB)的高技,在智能AI趨勢下,亦將連動受惠。
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市值四三○億美元)於三月十六日推出中國版、「類ChatGPT」的AI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發布後的一天內立刻吸引超過三萬個企業用戶申請測試。
百度明知自家產品還不夠完善,但仍然急著推出相關產品,顯示微軟(Microsoft)投資的OpenAI,在去年十一月推出ChatGPT後,全球智能AI浪潮來襲!而且在百度發布之前,OpenAI再度推出新一代的GPT-4模型,更為強大的AI反饋,回答更完善準確、更有創意,還能解讀更複雜的指令等,使得全球智能AI競爭風起雲湧。
回顧智能AI發展可以追溯到一九五○年,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發表論文,研究如何測試機器AI智能水準,方法就是讓機器與人聊天,若人們無法分辨此聊天對象是否為人類,就代表此機器已存在智慧,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圖靈測試」。
再來是一九六六年,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開發的Eliza軟體,其運用模式匹配(pattern matching)技術與使用者互動,並且依據擷取的關鍵詞,從資料庫選擇相關的內容來回覆,雖能聊天互動,但仍是固定模式,缺乏彈性、創意。
到了二○○一年的SmarterChild軟體,首次導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概念技術,不用模式,直接給大量實際案例、資料,讓機器尋找規律,巧合的是此軟體開發公司在○七年也被微軟併購,如今像蘋果的Siri和三星的語音助理,其技術基礎均來自於此。
接著是著名的AlphaGo,在一六年打敗韓國的世界棋王案例。其應用的技術基礎架構是來自於二○一○年的「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以模擬人腦神經元傳遞訊號模式,進行對輸入資訊的選擇和判斷,此理論基礎雖早在一九六○年就已提出,然而其特點在於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力,直至網際網路時代成熟,大量雲端基礎設施建置完備,且半導體進化使電腦算力得到跳躍性提升後,人工神經網路模型才得到顯著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