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在擠兌48小時後,被美國政府接管,其影響性連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都跳出來示警。接下來會不會變成系統性風險,殃及台灣金融體系?外界都非常關注。
根據《財訊》報導,曾被《富比世》譽為年度全美最佳銀行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3月9日因前1日公告交易債券巨虧、籌資失敗,引發恐慌性擠兌,不僅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SVB Financial Group,SIVB)股價單日崩跌逾60%,美國主要金融股亦遭連累全線跳水,4大銀行市值蒸發524億美元;費城銀行指數暴跌7.7%。
3月10日中午,矽谷銀行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成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最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事件。
專注打通膨 斲傷金融體系
《財訊》報導指出,全美排名第16大的矽谷銀行今年正好滿40年,以地緣之便服務矽谷新創獨角獸與創投,發展出特殊利基,去年每股盈餘25.35美元,銀行總資產為2090億美元,存款總額為1757億美元。今年3月以前,富國銀行、高盛、巴克萊等投資機構,都還以每股300美元以上的目標價喊進矽谷銀行。
沒想到,3月8日的籌資公告卻顯示,矽谷銀行的流動性極其吃緊,加上3月8日剛發生加密友好銀行Silvergate倒閉清算,再次引發矽谷創投教父Peter Thiel與幣圈新創等法人圈的不信任;擠兌48小時後,矽谷銀行也走上被政府接管的不歸路。
中信金總經理陳佳文指出,這次矽谷銀行風暴核心,是沒有做好流動性風險控管。由於其授信對象集中於新創獨角獸,過去資金寬鬆時期,巨額輪募資此起彼落,週期都很快,矽谷銀行自恃客戶夠多、現金流夠強,就敢收受許多短期存款,並將之轉投資於MBS等長期性證券商品,獲取高利差,以至於持有至到期科目金融資產比重高達4成,遠高於同業20%的水準。
然而,《財訊》發現,當去年美國暴力升息,長短天期債券殖利率倒掛後,矽谷銀行卻調整不及,不僅長債面臨帳面跌價損失,短期支出卻一直墊高,才因資產負債錯配而陷入困境。
矽谷銀行因擠兌遭接管到底影響會有多大?至少有4個面向可以觀察。首先,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矽谷銀行爆雷,顯示銀行管理和提升因應融資壓力的免疫能力至關重要,「目前看來矽谷銀行的垮台很獨特,可能不會引發廣泛的金融蔓延,但卻是一個很及時的提醒。當聯準會過於專注於以升息抑制通膨時,不管對實體經濟還是金融體系都可能引發不利的反饋循環,進而發展為硬著陸。」
《財訊》分析,原本外界認為聯準會3月將再升息兩碼,但矽谷銀行事件後,10年期債殖利率降至3.7%,長短期負利差再擴大,表示市場對景氣悲觀,預期升息終點也從5.75%降至5.25%,幅度高達兩碼之多。
新創與中小銀行 列名觀察
因升息而承受巨大償債壓力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更趁機在10日向眾議院呼籲,應無條件提高聯邦債務上限,不要拖到最後一刻才來處理問題,否則若美國債務違約,將導致「經濟和金融崩壞」。
尤其,高利率環境仍是造成籌資困難的關鍵,體質較差的中小銀行勢必首當其衝,也成為市場觀察的第2個面向。
《財訊》報導指出,首先可觀察淨利差(NIM)變化,表示每一塊生利資產所產生的淨利息收入,淨利差逐季成長表示銀行獲利能力提升,愈低則可能是資金成本提高、對企業放款讓利等導致利差縮水。
以矽谷銀行為例,美國此波已升息超過18碼,但矽谷銀行的淨利差不但沒有擴張,反而收窄,就暗示其授信業務有很大的問題。早前外媒點名了10家過去1年的淨利差收窄或擴張幅度最小的區域型中小銀行,可能會步上矽谷銀行後塵。
再來,則看現金流量表。《財訊》分析,以矽谷銀行為例,其近5年融資活動現金流量(Financing Cash Flow),前4年原本都是穩定增加的正數,也就是公司能籌募豐沛的融資,但到了2022年底,卻急轉直下為負900萬美元,顯示公司為了繳付貸款和利息,融資現金已幾近枯竭,但不少華爾街投資機構卻仍建議以高價買進,完全沒有示警。
第3個觀察面向,就是幣圈籌資急凍。在美國,一般人在有加入FDIC的銀行開戶存款,可獲得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障,但法人沒有,而矽谷銀行客戶大多為法人,沒有存款保險保障,也因此加密貨幣交易所與發行商才會急於提領。
《財訊》報導指出,美國加密貨幣公司Circle,就有33億美元存在矽谷銀行無法提領,因而引發Circle所發行的穩定幣USDC價格暴跌,最低下探87美分,導致加密貨幣總市值跌破1兆美元,截至3月11日,僅9526億美元。
垃圾債券風險 台灣須關注
元大投顧分析,矽谷銀行事件和雷曼倒閉事件成因不同。雷曼事件主因其交易對手及業務範圍遍及全球,包含一般理財產品,但矽谷銀行專攻科技新創、加密貨幣圈與創投,營業範圍集中在美國境內,而且主因為營運管理不善,與其說是金融風暴,還不如說是新創企業風暴。
根據《財訊》報導,儘管新創規模不大,卻是美國競爭力的基石,若政府不管,美國新創動能恐怕停滯。因此拜登政府於122日晚間罕見地出手,保證所有矽谷銀行存戶皆可於週一上午領出存款,同時導入金融支援政策,以防恐慌擴大。預料此舉也將影響3月底聯準會升息幅度。
第4個觀察面向,則是垃圾債券的違約風險恐將再起。矽谷銀行事件後,BBB級以上的美國投資等級債利率走勢持穩,並未隨之走高,顯示避險需求除了青睞公債,投資等級債亦將受惠,反之CCC級或以下高收益債券實際收益率卻在3天內大增2.2%,台灣有不少投資人偏好高配息的垃圾債券,不可不慎。
回到台灣,矽谷銀行風暴會不會擴散到台灣?根據《財訊》報導,就金管會統計,銀行、壽險、證券對矽谷銀行並無直接曝險,僅投信基金曝險3億元;但就算不會擴散成系統性風險,在升息週期持續下,部分台灣中小型銀行資產品質可能需要密切關注。
去年台灣升息2碼半,並不算劇烈,但上市櫃中小型銀行股裡,京城銀行淨利差呈現連兩季下滑,安泰銀行僅略升0.04個百分點,今年2月底更針對放款客戶台開的逾期放款全數提列備抵、轉銷呆帳,大舉提呆13.43億元,累計前兩月獲利轉盈為虧。若資金環境繼續緊縮,即使銀行承諾營運將好轉,投資人仍需審慎應對。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81期)
延伸閱讀:
「你抱一年領股息,他買一天賺價差」小心!高殖利率題材變短線狙擊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