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對抑制通膨下降的效果不如預期;
本輪通膨的源頭呈現多點爆發,所採取治理方式均不同,市場也被迫重新評估利率路徑。
通膨預期改變了,資金對Fed Pivot(聯準會轉向)的預期變了,市場被迫對利率路徑做出重新評估。
在過去六個月,市場上講得最多的詞是Fed Pivot。這種利率預期,主導了一輪資產價格上漲,把金融市場從災難性的二○二二年中拉了出來。
然而,今年二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卻顯示,通膨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如預期,零售市場、勞工市場依然強勁。可以說聯準會在遏制需求上並沒有達到政策目的,高官不得不傾巢而出,警告市場貨幣緊縮「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也維持相對鷹派的立場,強調政策收縮仍須繼續。
央行的擔憂不難理解。本輪通膨基本上由四個部分源頭組成,包括能源通膨、供應鏈通膨、食品通膨和服務通膨。能源和供應鏈通膨已經接近尾聲,是帶動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行的主要動力;而食品通膨仍在上漲。
服務通膨是問題,其背後是工資的快速上漲。美國的工資上漲十分凶猛,聯準會屢壓不下。歐洲就業市場並不過熱,但最近工資上漲卻在迅速升溫。居高不下的物價水平已經改變人們對未來物價的預期,工資水漲船高,同時還有租金的上漲。在凱恩斯理論中,工資和租金都屬於惰性因素,易升難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