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上限危機再起,在國會激烈爭辯討價還價期間,政府不能再發新債。
投資人因此將資金移往股市,推升股價,但可別高興太早。
大約每隔個十年、十五年,美國國會就要來一場債務危機戲碼嚇嚇大家。事實上,美國是少數設有法定債務上限的國家之一。
美國公債是世界上最安全、規模最大及流動性最佳的金融工具,占全球外匯存底高達六成;附買回交易市場則是全球商業的潤滑劑,讓交易雙方以美國公債作為短期資金需求的抵押品。因此,一旦美國政府因應欠缺資金而停擺、停發新公債,恐將引起全球金融市場極大的不安,代誌可就大條了。
在二○一一年嚴重的債務上限危機中,標準普爾將美債的信評自AAA降至AA+。儘管美國政府幾近停擺,但國會針對債務上限進行激烈爭辯期間,股市反應卻令人訝異;當七月兩黨達成協議後,股市在兩個月內下跌十二%。
這種明顯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可歸因「攀爬憂慮之牆」(climb a wall of worry)傾向,亦即壞消息對市場有利,反之亦然。投資人因普遍預期的利空事件而提前拋售持股,卻因預期的災難未曾發生而被迫回到市場;當危機解除時,投資人已有不少持股,反而開始獲利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