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之後商務會面湧現,北京的朋友抱怨著機票飆漲,幾乎是瞬間上漲了3倍,出差的住宿也要用搶的。
一周之內,5位主管向我申請要到香港、新加坡出差,這還只是內部會議,跨國公司的大佬小佬,魚貫湧入亞洲召開業務會議。
剛過完元宵,老外就迫不急待地進入中國要見客戶,已經一路排到年中,幾乎是每一、兩周就一波人來到。「流浪氣球」作為談資笑話,一點也沒有尷尬。
春節假期前後,證監會分別公佈了兩家華爾街巨頭摩根大通(JP Morgan)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在中國的基金公司股權收購成為100%全資子公司,兩份批文前後距離不過15天,包括新設以及股權收購,至今已經批准了7家全外資基金公司。
地方政府缺錢 中國需要外資投入
除了第一家貝萊德之外,其他6家的核准批文從2022年11月開始發放,這是中國市場重新對外開放很重要的指標。監管金融管理體系的官員,對於吸引外資加大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在疫情解封之後顯得更加入熱切、直接,聽著這些話,心裡OS「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中國確實需要外資投入,地方政府缺錢的情況已經是公開秘密了,地方政府債融資依舊是貧富差距很大,沿海省份山東青島地方政府都出現融資困境,內地省份、東北則更加艱困,債務重整、公務體系裁減都是早晚要面對的事,這也會伴隨著社會躁動的代價,武漢醫保抗議不會是唯一的。
中國這麼大的市場,是很多樣性的,資本市場上並不這麼悲觀。A股市場在今年開始轉暖,從去年下半年窒息中活過來之後,因為1月分的地產和汽車銷量數據低於市場預期,投資者信心受挫,獲利了結的短期資金撤離。
今年市場的看點是經濟復甦力道、速度,春節後市場對經濟復甦開始產生分歧。全面註冊制規則正式稿落地,目前A股上市公司超過5000家,過去幾年主要來自於科創板和創業板新增,這一次配套推出退市制度的健全、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的改善,這一步是中國資本市場具備里程碑意義。
地緣政治不穩定度下降,這是投資者信心主要的來源之一。今年防疫政策鬆綁,經濟政策聚焦內需,無論是地產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還是其他產業政策均保持較強力度,消費場景完全打開,預計未來將會看到經濟的顯著改善。
兩會期間 將是政策催化點
在經濟整體穩步回升的基礎上,A股的機會來自兩點:第一是復甦,基建持續發力和保交樓的地產鏈;二是高景氣成長,經歷一年多的向下調整,目前的本益比價位很好。
總體經濟表現預期會是「前低後高」,因為消費復甦力道還是較緩慢,我覺得,就好像剛大病一場的人,剛從加護病房推出,不宜快速進食,中國的消費今年需要慢慢恢復元氣。目前市場參與方對於復甦的預期很高。
另一方面,出口則不樂觀,歐美市場疲軟也直接衝擊了中國出口。
2023年的經濟環境好於2022年,這是確定的,差別只是不同板塊的復原步伐不一。 20大後的明確政策是繼續扶植高端製造行業,經過過去一整年的折騰,這一塊也是價值窪地,目前中游製造、高端製造業、數字經濟等板塊,今年機會較好。在高端製造板塊中,儲能景氣度將會優於光伏、電動車;在TMT(科技、媒體、通訊)板塊中,計算機將會優於傳媒、通訊和電子。
2023年數字經濟更多是政策面的推動,而今年政策面的催化點首先或出現在兩會期間。兩會期間全國各地代表將會圍繞二十大施政綱要,就各地、各產業條線如何圍繞數字經濟推進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兩會之後,各個部委有望開始發力,從產業政策方面出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