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想永久定居日本免等10年!年薪跨這門檻再加1條件就適用⋯年輕人快來,工作簽延長2年,4月上路

想永久定居日本免等10年!年薪跨這門檻再加1條件就適用⋯年輕人快來,工作簽延長2年,4月上路

2023-02-18 13:54

日本政府表示,將新設延攬外國菁英的新政策,有碩士學位且年收逾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458萬元)的專業人才,在日本居住一年後,就可以申請永住權(永久居留權)。

日本政府召開有關吸納外國人才的相關閣僚會議,為吸引更多在關鍵知識或技術方面優秀的海外人才,決定新設吸納制度。

 

目前「高度專門職」居留資格的取得條件複雜,日本將新設「特別高度人才制度」,以年收逾2000萬日圓,並擁有碩士學位等條件,或是工作經歷10年以上且年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核准發給居留資格,並設優待措施。

 

日本政府發言人、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會議上說,希望能早日並順利的引進高度(優秀)外國人才。

 

日本現行的吸納外國人才制度始於2012年,對學歷、工作經歷、年收等項目分別計分累計,對於達到一定水準的外國人給予居留5年的「高度專門職」1號資格,3年後轉為「高度專門職」2號資格,可無限期居留日本。

 

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的資料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被認定為「高度專門職」1號者共1萬6131人;「高度專門職」2號者為1068人。

 

日本預定4月開始實施這項新政策有2大重點,一是擴大居留資格「高度專門職」的取得要件,設優待條件。居留日本的高度專門職人才目前是依學經歷、研究實績等計分,累積分數若達到一定水準,給予取得居留資格。

 

通常外國人要取得永久居留權至少需在日本住10年,但「高度專門職」居住日本3年或1年即可申請取得。若再加上符合有高薪的新要件,將有更多外國人可在短期內取得永久居留資格。

 

日本擴充的措施是保留積分制,並新設制度。研究人員及技術人員以「碩士學歷以上且年收逾2000萬日圓」或是「工作經歷逾10年及年收逾2000萬日圓」為條件。如果是經營者,則以「工作經歷逾5年及年收4000萬日圓」為條件。

 

符合上述資格者將是「特別高度人才」,在日本居住一年後,就可申請永久居留權。僱用的外籍幫傭可從現行的1人增加為2人;配偶的職種可全職工作。

 

此外,日本政府也向畢業於全球百大大學的優秀年輕人招手,提供到日本企業就職,可申請「特定活動」簽證,從現行短期停留僅90天延長為2年,以尋找工作。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熟悉出入境管理制度的律師山脇康嗣指出,相較於歐美,日本的薪資水準低的情況,是外國人取得資格以外的一大課題。相較於主要國家,日本專門職人員的薪資低,例如日本資訊通訊業的就業者平均年收約4萬美元(約新台幣120萬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9年公布的延攬國際人才排行榜資料顯示,日本在35國中排行25名。

 

401(k)是名符其實由企業自辦的「勞退自選」計畫,雇主要自行尋找合作的帳戶管理人建立平台,提供帳務紀錄、投資商品選項、理財諮詢、結算等服務;勞工可以在不同風險的投資計畫標的中自行選擇、轉換,但也得自負盈虧風險,因此雇主通常會提供基礎的理財教育。

 

例如全美最大雇主沃爾瑪(Walmart)的401(k)計畫,同時提供風險較低的「貨幣市場信託基金」、「債券信託基金」,以及風險較高的「指數型股票基金」和「國際股票基金」等商品。但在介紹網頁上,先用顯眼的粗黑字體提醒未必擁有財經專業的賣場勞工,投資商品「不受存款保險保障」、「可能發生損失」,接著才介紹免稅、公司相對提撥等優惠。

 

引導勞工參與  「不反對即同意」

美國《養老金保護法》助長提撥率

 

四十年來,401(k)計畫已經是美國勞工退休生活的最重要依靠,因此資產規模持續快速擴張。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發表的報告,二○一一年,所有401(k)計畫持有的總資產為三.一兆美元;二○二一年九月,規模已達七.三兆美元,占全美所有個人退休帳戶資產的半數以上。目前有約六千萬名勞工正定期撥款,另有數以百萬計的退休人士或離職勞工擁有帳戶。

 

其實,401(k)計畫的前二十多年,覆蓋率並不理想,二○○五年的資產總值僅二.三兆美元,但二○○六年聯邦政府通過了《養老金保護法》(The Pension Protection Act),授權雇主「自動」將員工加入計畫定期撥款;勞工也可加入自動增額計畫,逐步拉高提撥率。兩項制度實施後,二○一七年資產總值達到五.四兆美元,成長超過一倍。

 

《養老保護金法》也授權雇主將未選擇投資商品的勞工退休金,放進預設的「目標週期基金」。由於這種商品是依年齡或退休年分設計資產配置,一般邏輯是讓風險耐受度高的青年持有較多股票商品追求收益,待退者則以債券或貨幣等低風險資產為主。由於目標週期基金的投資年限較長,即使「老闆幫我選」的商品短期出現虧損,雇主與信託業者也不須負責。

 

讓勞工獲得基礎理財概念,是401(k)在確保老年經濟安全外的另一項效益。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調查,二十一到二十九歲的計畫參與者,有四分之三將超過八○%的401(k)資產投入股票商品;六十到六十九歲的勞工,只有二九%的人持有股票部位超過六成,大致符合人生週期階段的合理投資原則。

 

而在二○二一年美國股市屢創新高的吸引力下,美國投資公司協會調查超過三千萬個401(k)專戶,僅一.一%停止撥款、七.三%更動帳戶餘額(向帳戶貸款)、四.五%改變資產配置,由此可以推論多數美國勞工不會將定期提撥的退休金挪作短線投資。

 

智利經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智利經濟,失業率居高不下,國會因此三度允許勞工提領養老基金專戶中的資產應急。(圖/Getty)

 

智利養老基金排除雇主責任

所得替代率不到40%  勞工規避提撥

 

然而,不是每個採確定提撥,並開放參與者自選投資方案的退休金制度,都能發揮預期效益,與美國401(k)幾乎同時設立的智利養老金制度,就是個不成功案例。

 

一九八一年,信仰市場經濟的智利獨裁總統皮諾契特,發起退休金制度改革,強制勞工每月將薪資的一○%轉移至個人名下、但由養老基金管理人投資操作的帳戶。勞工要先物色基金管理人,再從管理人提供、風險不同的五種投資方案中做出選擇。

 

這項讓勞工自己為老年負責的制度,讓智利政府擺脫了龐大退休金支出造成的赤字;而將退休金交付專業人士投資,也獲得預期的穩健績效,四十年來的年化收益率達到七.六%,但是,這項拉丁美洲版的「勞退自選」制度,從未真正確保勞工老年經濟安全,二○二一年有超過三分之一領取養老金的智利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智利養老金制度失敗的首要原因在於整體提撥率過低。當年的皮諾契特政府急於「甩鍋」退休責任,卻未提供基本年金保障,更讓雇主不必負擔勞工退休金責任,光憑勞工自己提撥的一○%薪資,就算投資績效再好,也不足以支應老後生活。

 

鑑於退休金所得替代率過低,二○○八年智利政府開始以公務預算,對六十五歲以上、財力屬於後六○%的老人,發放每月約一七○美元的保證年金,但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智利勞工退休所得替代率一直低於四○%,一九年十月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發生大規模示威行動,退休制度改革就是主要訴求之一。

 

疫情下開放提領養老帳戶應急

惡性循環致退休制度幾近崩潰

 

由於所得替代率過低,讓智利勞工對按月撥款興趣缺缺,往往以高薪低報、地下經濟等方式,規避強制儲蓄,造成惡性循環。而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智利經濟,國會更三度通過修法,開放勞工提領養老基金帳戶中的積蓄應急。根據智利官方資料,九五%養老基金帳戶內有餘額的勞工,至少進行過一次提領,甚至有三○%勞工清空帳戶。進一步掏空本已所剩不多的未來。

 

眼見退休制度近乎崩潰,有左翼政治人物提議,將總值約兩千億美元的勞工養老金資產全數收歸國有,再重新設計一套由政府負責的制度;OECD則認為,應藉由拉高提撥薪資比率、延後退休年齡、增加雇主與政府提撥責任等方式多管齊下,修正養老金體系,搶救退休危機。

 

精神同為「確定提撥、自選投資標的」,美國與智利的退休制度運行四十年後的現狀卻有天壤之別,可見除了賦予勞工自主投資權利以外,透過制度設計讓政府與企業合理分攤責任、有效監管商品業者,並持續灌輸勞工正確知識,才能極大化勞退自選的正面效益。

 

香港

延伸閱讀
日本情人節文化「人情巧克力」將成歷史?8成女性不想送、6成男性嫌麻煩「還要回禮」
日本情人節文化「人情巧克力」將成歷史?8成女性不想送、6成男性嫌麻煩「還要回禮」

2023-02-16

日本央行總裁接班人植田和男是誰?西方媒體稱他「日本柏南克」,但自民黨高層一席話透露真正端倪
日本央行總裁接班人植田和男是誰?西方媒體稱他「日本柏南克」,但自民黨高層一席話透露真正端倪

2023-02-15

全民瘋出國護照申辦爆量,領務局1/3起核發日數延長為6天…急著要「這招」有解
全民瘋出國護照申辦爆量,領務局1/3起核發日數延長為6天…急著要「這招」有解

2022-12-27

富二代嗆老爸「錢那麼多不給我用,死了要留給誰」...最怕養出敗家子,4條無情家規「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富二代嗆老爸「錢那麼多不給我用,死了要留給誰」...最怕養出敗家子,4條無情家規「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2025-03-19

在證券業20年,我見證太多一夜暴富、傾家蕩產的投資悲劇...能在股市生存的人「一定都做到這件事」
在證券業20年,我見證太多一夜暴富、傾家蕩產的投資悲劇...能在股市生存的人「一定都做到這件事」

2025-02-20